查看原文
其他

榜样力量|杨昕晨:熬过最苦的日子,做最酷的自己。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北京化工大学 Author 请关注

“榜样力量”

---北京化工大学本科招生办公室---

“北化榜样”系列栏目

记录“校园青春榜样”

与北化的成长故事


青春势不可挡,汇聚磅礴力量

他们拼搏奋斗,勇往直前

引领北化学子

共谱青春绚丽华章


让我们一起感受

北化青年的榜样力量吧!


 杨昕晨



      杨昕晨,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制药工程专业2019级本科生,年级综合排名第三。现任制药1903班班长,曾担任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学业发展中心辅导部部长,荣获2021-2022年度国家奖学金,2021-2022年度人民一等奖学金,2020-2021年度伊比西奖学金,2020-2021年度优秀生、校三好学生,2021-2022年度北京市“互联网+”三等奖,2020-2021年度国际遗传工程机器竞赛金奖,2020-2021年度国家级大创优秀结题,2020-2021年度第六届“互联网+”大赛校级三等奖。


五号线结缘北化

     说起杨昕晨与北化的缘分,机缘巧合,莫过于此。高考那年,杨昕晨本以为自己就要与北化错过了,但他高中曾在化学竞赛中获得省级二等奖,高考后就来北京尝试参加学校的自主招生并通过了笔试。

     面试环节是在一个午后,杨昕晨在临近地铁口时收到母亲短信,面试时间是一点十五而不是一点半,意识到记错时间,他的心沉至谷底,思绪混乱。在他以为自己失去面试机会,抱着看运气的想法奔到站台时,一辆5号线地铁出现在他面前。赶忙登上地铁,争分夺秒,最后他踏进教室时刚好是在下午一点十四分。现在回想起这段经历,杨昕晨依旧觉得很奇妙,“如果那天5号线没有恰好到我面前,我也不知道我现在会在哪里。”

     面试通过后确认志愿,杨昕晨一眼就看中了制药专业,他思考片刻后告诉老师:“就报制药了。”但入校后,他发现生物并不是他所擅长和喜爱的学科,也犹豫过是否转专业,但兜兜转转,杨昕晨还是坚持留在这个专业并愈发爱上了这个专业,他发现不光化学可以制药,生物也可以,而且门类更广,更有独特奥妙。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杨昕晨笑着谈着自己的专业选择。

     那天驶过的5号线连接的不仅是追梦学子与理想大学的缘分,更为他敲响了生物制药的大门,从此这个领域多了一个绽放的新生力量。


一个人的自我洗涤

与奋起直追

     杨昕晨的学霸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坦言,由于大一的时候贪玩,学年结束时绩点并没有达到理想预期,之后他开始奋起直追,绩点逐步提升。在问到是什么契机使他突然醒悟时,他提到自己大一时对自己的学习成绩信心满满,结果大二上学期国家奖学金的评选给了他当头一棒,不说拿奖,最后答辩的名单里都没有他的姓名。

     在图书馆五楼办公室门口看到张贴的名单后,杨昕晨愣了很久,从图书馆五楼慢慢走到一楼,他想了很多,脑海里许多画面在翻转放映,或是因没有获得答辩机会的巨大落差感,或是对过往一年时间没有严格要求自己的忏悔,或是对今后如何提高课业成绩的反思。

     学习上的奋起直追少不了一些诀窍,杨昕晨分享了他的学习方法。比如课上一定要认真听课,课后及时巩固,下次课前再次复习加预习。除此之外,他认为必要的刷题还是很有用的,他自己会提前半个月写专业课复习题,这样就会比老师的进度快一点,等老师上课时,他就能提前熟知老师所讲的内容,审视自身,发现不足,然后再次提前预习,以此形成良性循环。

     真正使杨昕晨弯道超车的是像数学、化学这样一些学分比较高的专业类课程,这也是为什么后来他的绩点能有很大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就是第二课堂成绩,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既能使自己全面发展,又能获得相应的学分。

国家奖学金证书

国奖答辩合影(第二排右五为受访者)


      “熬过最苦的日子,做最酷的自己”是杨昕晨的寄语。逆袭的分量并不仅仅只有两个字,图书馆在很多个日日夜夜里见证着杨昕晨的量变,等待他超越自我形成质变的那一刻。早上七点到晚上十一点连续几周的学习、一个人的反思奔走,会有孤独的时刻吗?对杨昕晨来说也是会有的,但他总是能把消极情绪转化成高度的行动力,并在自己的领域做出成绩,令人敬佩。


“多泡在实验室”

的坚守与传承

     在科研方面,杨昕晨硕果累累,他自己也清晰意识到科研的重要性,不断强调“多泡在实验室”。以他自己的专业制药为例,对于生物制药,专业药剂的剂型、制备以及实验的一些基本操作,不仅是保研夏令营中导师比较看重的,同时在就业上,用人单位也比较倾向于选择对实验操作流程更熟练的学生。

     在个人能力培养方面,科研能帮助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思辨的能力。科研竞赛里项目的推进,对团队合作能力有着不小要求,杨昕晨渐渐学会清晰认知成员优势并据此进行分工,协调课题,沟通、鼓舞成员,在枯燥的实验流程中重复,直到做出成果。这些隐性能力的提高看似不起眼,亦是他科研道路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自学3D打印


     杨昕晨说,自己的科研道路能逐渐走向坦途,少不了一个人的全力相助,这个人就是他的导师班主任秦蒙老师。犹记得大二时他参加大学生创新训练大赛,作为小组负责人,他起初对项目极有信心,认为立项肯定能进校级,结果却泼了他冷水——只被评为了院级。这与他理想中的名次有极大落差,他对自己的科研水平产生了深深的怀疑。而秦老师的一席话对他起了很大的纾解作用:“你在立项时评得了院级,不代表以后没有机会获得国家级的奖项,你不能一开始就否定自己。”这些话,解开了他的心结。

     在iGEM的比赛时,杨昕晨与一位队友都本着为队伍好的初心,结果因方向不同产生矛盾。这时,秦老师出面找到杨昕晨,问他:“你每天在实验室待多长时间?”杨昕晨回答道:“两个小时”。秦老师指出:“在实验室一天待两个小时,三个月待下去能出什么成果呢?不要总是光想而不动手去做。”意在使杨昕晨反思自身,不能松懈,在团队中要多沟通,大家团结到一起是要来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的。最后杨昕晨也与竞赛伙伴涣然冰释,队伍走向正轨。

参加iGEM采访活动合影(受访者左一)


     可以说,班主任对杨昕晨团队能力的培养,起了指导性的作用。在研究生推免收到多所985高校的offer时,杨昕晨最后决定直博北京协和医学院。他认为,秦老师既是他本科科研学习上的问题疏解者,也是他未来方向的引路人。


十余年,善意从未停歇

     志愿活动杨昕晨参加的还真不少。受母亲影响,小学期间杨昕晨借助希望工程,捐助压岁钱、书本、衣物给一个比自己小4岁的男孩,金寨县的李同学。“他的妈妈和爷爷奶奶都瘫痪在床,家里只有爸爸一个劳动力,确实比较困难。”杨昕晨提到李同学家中的情况语气明显低落下来。年幼的杨昕晨经常与他通过书信来往,分享近况。

希望工程捐赠证书


     大一后得到了第一笔人民奖学金,杨昕晨寄又给了李同学,“之前一直都是寄衣物、书籍和压岁钱,这是第一笔我自己所得,虽然只有几百块,但这是第一次我用自己所得帮助他,我希望这更能激励他完成、提升他的学业。”

     进入北化后,杨昕晨更加清楚考上好大学的重要性。在给李同学回信时,杨昕晨激励他走出大山,用知识改变命运。李同学也不负众望,如愿考上了高中,现在正在备战高考。

     在疫情防控期间,杨昕晨也希望用自己的微弱力量回馈社会。于是他就在小区门口做防疫志愿者,科普防疫知识,即使只是提醒路过居民戴口罩这样一件小事,他也希望能用自己的力量为他人服务,为国家出一份力。

参加小区抗议志愿活动


     “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荧烛末光,增辉日月。科研之路像一个迷宫,来来回回、弯弯绕绕,杨昕晨会在未来的路上,倾注无限热情,继续坚持自己的善念,做一个安心纯粹、清澈善良的科研人,向光走去...…

辅导员成冬晓寄语:

     有幸陪同你度过大学时光,见证了你的成长和蜕变。祝愿你在未来的求学路上,继续满怀志向与情怀,在专业领域有更深入的探索与更高的追求,厚积薄发,行稳致远。



百舸争流千帆竞

波涛在后岸在前

他们将优秀化为习惯

为周围人们传递力量


让我们一起

追榜样之光,燃青春之焰




- - - - - - - - - - - END - - - - - - - - - - -


内容来源|北京化工大学

排版|马书佳

审核|王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