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临济义玄

明空法师 音流瑜伽研究
2024-09-02

临济义玄


唐代禅师临济义玄(?—867),俗姓邢,年幼出家。落发受戒后,初研习经、律、论三藏,因喜好禅教大法,后到江西参见黄檗希运禅师,又参拜高安大愚、沩山灵佑禅师,受益匪浅,然后回到黄檗希运禅师处,得到印证认可,成为黄檗希运禅师的高足。

 

唐宣宗大中八年(854),他到镇州,在城东南滹沱河畔建立临济院,世称临济义玄禅师。其禅风机锋峻峭,别具一格,提出了“四料简”、“四宾主”、“四照用”的认识原则和教学方法,创建了临济宗。有《临济录》(即《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传世。临济宗在中国禅宗“五宗七家”中最突出,影响最大,尤其是对日本,直到今天日本仍然保存着临济禅的勃勃生气。

 

临济义玄大约在二十岁时,到江西参拜黄檗希运为师,由于他的性格和言行均较纯朴,因此,受到了黄檗希运门下的第一座睦州道明的照顾。

 

有一天睦州道明问他道:“你来这里多久了?”

 

临济答道:“三年了。”

 

睦州又问道:“曾经问过方丈吗?”

 

临济答道:“没有,我不知道要问什么?”

 

睦州便说道:“你为什么不去问他,什么是佛法的大意呢。”

 

于是,临济便去问黄檗。当他还未完,黄檗拿棒就打。临济只得退了回去,睦州便问他:“他怎么回答你?”

 

临济把经过告诉睦州,并说他无法了解黄檗莫名其妙的举动。睦州再催他去问。这样临济一共问了三次,却挨了三次打。于是他去见睦州说:“我去问佛法?屡次吃师父的棒子。自恨不能彻悟玄旨,只好离开这里。”

 

睦州说:“你离开前,应该向师父告辞。”

 

临济走后,睦州去找黄檗说道:“问话的那个和尚,虽然年轻,但是很特别,请你给他方便指点,将来他会变成一棵大树,覆荫天下众生。”

 

过了一会,临济来向黄檗告辞,黄檗说道:“你到高安滩头去参见大愚吧,他一定会指点你。”

 

临济到了大愚那里,大愚问他道:“你从哪里来?”

 

临济答道:“从黄檗处来。”

 

大愚又问道:“黄檗告诉了你一些什么?”

 

临济答道:“我三次问他佛法的大意,三次挨打,我不知自己究竟什么地方不对。”

 

大愚说道:“黄檗也真是老婆心切,为你这样解除困惑。你还来我这里来问有无过错。”

 

听了这话,临济恍然大悟,便说道:“原来黄檗的佛法就只有这么一点!”

 

大愚一把抓住临济说道:“你这个尿床的小鬼,刚才还来问你自己有无过错,现在却说黄檗的佛法就只有这么一点。你究竟看到了什么,快说!快说!”

 

临济不答。却在大愚身上打了三拳,大愚把他推开说:“你的老师是黄檗,与我无关!”

 

临济离开大愚后,便再回到黄檗处。黄檗看他回来,就说道:“这家伙,来来去去,没有一个了星期。”

 

临济便说道:“只因为老婆心切。”

 

于是把自己的经过和大愚的话全盘告诉了黄檗,黄檗骂着说:“大愚这个老家伙真是多嘴,等他来时,我要痛打他一顿。”

 

临济接着说:“还等什么?现在就打!”

 

于是便给了黄檗一掌,黄檗大叫:“你这个疯子,居然敢来捋虎须。”

 

于是,黄檗就叫人带他回堂去。


 


临济宗祖庭



 

农历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这三个月是佛教徒在寺内坐禅修学的所谓“夏安居”时期。一年,夏安居已经过了一半,临济义玄上黄檗山,看见师父黄檗希运禅师正在看佛经。临济义玄说道:“我以为是何人,原来是数黑豆的老和尚。”

 

临济义玄在寺里住了几天,临济禅师向老师黄檗禅师告辞,准备去别处参学。

 

黄檗禅师就问道:“你要到哪里去?”

 

临济禅师答道:“不是到河南,就是去河北。”

 

黄檗禅师当场就打临济禅师一拳,临济禅师抓住黄檗禅师回打他一巴掌。

 

黄檗禅师被打后,哈哈大笑着呼叫侍者道:“你去把百丈先师的禅板和经案给我拿来!”

 

临济禅师也高呼道:“沙弥!顺便将火拿来!”

 

黄檗禅师说道:“话虽如此说,火是烧不着的。你可将禅板几案拿去,今后你必须堵塞天下人的嘴巴!”

 

这里的“禅板几案”喻指百丈怀海禅师的禅风,黄檗希运禅师的意思是叫临济义玄继承此禅风,而“坐断天下人的舌头”即是要临济义玄将百丈怀海禅师的禅风弘扬于天下。

 


 

临济义玄到凤林参访,在路上遇到一位老太婆,那老太婆问临济义玄道:“请问大师到何处去?”

 

临济义答道:“我将要去凤林禅师处。”

 

老太婆说道:“不巧,恰好凤林禅师不在。”

 

临济义玄问道:“请问老施主,凤林禅师到哪里去了?”

 

老太婆举棍便打。临济义玄急忙叫道“老施主!”老太婆回过头来,临济义玄却边走边说:“谁说不在!”

 

到了凤林处,临济义玄见到凤林禅师便施礼,凤林问道:“大师今日来此,正好我有一事想借问于你,行吗?”

 

临济义玄答道:“禅师何必剜肉补疮。”

 

凤林说道:“海月澄无影,游鱼独自迷。”

 

临济义玄答道:“海月既无影,游鱼何得迷?”

 

凤林又问道:“观风知浪起,玩水野帆飘。”

 

临济义玄又答道:“孤蜡独跃江山静,长啸一声天地秋。”

 

凤林接着说道:“任张三寸挥天地,一句临机试道看。”

 

临济义玄答道:“路逢剑客须呈剑,不是诗人不献诗。”

 

凤林这时只好作罢。

 

临济义玄对此做了一偈颂道:

 

大道绝同,任向西东。

 

石火莫及,电光罔通。

 

这则公案体现出临济义玄直悟绝对本体,因此达到了绝对运行,无往无向的自由境界。而凤林却意识不及,言句罔道,无征无象,非前非后。

 

※※※※

 

临济义玄禅师住持河北镇州临济院后,来学禅的僧侣日渐云集。有一天,临济义玄禅师对普化、克符二位上座说道:“我打算在此弘扬黄檗宗旨,你们二位应辅佐我。”二位上座礼拜后退下。

 

三天后,普化前来问临济义玄禅师道:“大师,三天前你说什么?”临济义玄禅师举棒便打。

 

又过了两天,克符也前来问临济义玄禅师:“大师,前天你打普化干什么?”临济义玄禅师仍然举棒便打。

 

到了晚上小参时,临济义玄禅师对众门人说道:“有时夺人不夺境,有时夺境不夺人,有时人境两俱夺,有时人境俱不夺。”

 

这时,克符站出来问道:“大师,请问什么是夺人不夺境?”

 

临济义玄禅师答道:“煦日发生铺地锦,婴儿垂发白如丝。”

 

克符又问道:“那什么是夺境不夺人呢?”

 

临济义玄禅师答道:“王令已行天下遍,将军塞外绝烟尘。”

 

克符再问道:“如何又是人境两俱夺呢?”

 

临济义玄禅师答道:“并汾绝信,独处一方。”

 

克符最后问道:“怎样才是人境俱不夺呢?”

 

临济义玄禅师答道:“王登宝殿,野老讴歌。”

 

克符于言下领悟其要旨。

 

临济义玄禅师著名的“四料简”,即“夺人不夺境,夺境不夺人,人境两俱夺,入境俱不夺”,是临济义玄禅师所创的接引学人的四种方法。这里所说的“人”,即指主观存在;“境”即指客观存在。根据对象的实际情况而定,总的说来,目的是破除我(即支配人和事物的内部主宰者)、法(泛指一切事物和现象)二者的执著。

 

“四料简”的意思是:(1)夺人不夺境,意为针对我见深重的人,破除对人我见的执著;(2)夺境不夺人,意为针对法执深重的人,破除以法为实有的观点;(3)人境两俱夺,意为针对我执和法执都很重的人,破除其我、法二执;(4)人境俱不夺,意为对于人我、法我都无执著的人,二者都无须破除。

 


 

一次,一僧人问临济义玄禅师道:“请问大师,什么是真正的佛、法、道?”

 

临济义玄答道:“佛,即是自心清净;法,就是自心光明;道,便是处处无碍,自由自在。三者都是空名而无实有。如果要做真正的禅人,千万不要忘记禅法要旨。自从达摩祖师从印度来到中国,最初只是寻找不被凡俗所迷惑的人,后来遇二祖慧可,一言投机,两相契合,才知道从前是白费工夫。我今天的认识和见解,与祖佛无别。如果从第一句中得到体会,堪与祖佛为师;假使从第二句中有所收获,堪与人天为师;倘若从第三句中获得启发,那自救不了。”

 

于是,那僧人接着问道:“什么是第一句?”

 

临济义玄答道:“三要印开朱点窄,未容拟议主宾分。”

 

那憎人又问道:“那什么是第二句?”

 

临济义玄答道:“妙解岂容无着问,沤和争负截流机。”

 

那僧人再问道:“第三句又是什么呢?”

 

临济义玄答道:“但看棚头弄傀儡(即耍木偶),抽牵(提木偶牵线)全藉里头人(耍木偶者)。”

 

临济义玄接着说道:“大凡讲解禅宗大法,一句中必须具备三玄门,一玄门中又必须具备三要。有权(导引)有实(体实),有照(指禅机问答)有用(指“打”、“喝”等动作)。你们怎么理解?”

 

在这则公案中,临济义玄提出了“三句”、“三玄三要”、“宾主相见”、“权实照用”的接引学人的机法。“三句”与“三玄三要”息息相关,因为一句中具有三玄门,以此类推,三句中便有九玄门,而一玄门中又有三要,那么三句九玄门,共有二十七要。这便是临济义玄所创的临济宗的禅法之一,并认为以此可以让学人了悟绝对的本源心性。

 

“三玄”即玄中玄,体中玄,句中玄。“三要”即指三种原则的变化运用。在临济义玄看来,最后应由二十七要还原为九玄门,由九玄门还原为三句,再由三句还原为一句,一便是无,最后由无到空,就是所谓的绝对真实。

 


 

一次在法堂,临济义玄禅师对众弟子说道:“有时大喝一声犹如金刚王宝剑;有时大喝一声好比踞地狮子;有时大喝一声恰似探竿影草;有时大喝一声不作大喝一声的功用。你们对此作何理解?”

 

当众弟子正在交头接耳地议论师父这番话的意思何在时,临济义玄又突然大喝一声。

 

中国禅宗的“当头棒喝”,目的是借棒打和大喝一声来警醒学禅人的迷执不悟。在禅宗的某些派别中,禅师往往对初学禅的人的提问,不作正面回答,而常常采取举棒便打或大喝一声的机法,暗示和启悟学人的提问。

 

中国禅宗史上有所谓“德山棒,临济喝”之称,这就是说“棒打”始于唐代的德山宣鉴禅师,不过,临济义玄的老师黄檗希运禅师也喜欢施用“棒打”机法。而“大喝一声”始于唐代马祖道一禅师,马祖道一禅师大喝一声,震得弟子百丈怀海三日耳聋,黄檗希运禅师听了此事,惊得吐舌。但将“大喝一声”机法发扬光大的莫过于临济义玄禅师。

 

喝的第一种作用,“如金刚王宝剑”,临济以此比喻喝的气势,一种非常敏锐的作用,能斩断人种种在知解、情量、名相、言说方面的葛藤。这是非常有效的方式。据《人天眼目》卷二解释:“金刚王宝剑者,一刀挥断一切情解。”意思是这一喝,可破除学人烦恼情识。

 

喝的第二种作用则“如踞地金毛狮子”,临济以这威猛的气势来比喻喝的一种作用或情状:要喝破、震破对方所卖弄的一些小聪明、小花样。这些都是小智的表现,故都要一一喝破。“踞地狮子”喻指威严神圣,如盘踞地上的狮子,大吼一声,震动世界。《人天眼目》解释说:“踞地狮子者,发言吐气,威势振立,百兽恐悚,众魔脑裂。”

 

喝的第三种作用则“如探竿影草”,这基本上是一种探测的作用,恍如把竹竿插入水中,或看水草在水中的影子,可以看到水的深浅。有时喝可以探测对方在修行上达到什么程度和境界。“探竿影草”据《人天眼目》解释:探竿,渔者具也。束鹈羽,插竿头,探水中,聚群鱼于一处,然后以网漉之谓也。影草者,刈草浸水中则群鱼潜影,然后以网漉之。是皆渔者聚鱼之方便也。善知识于学者亦复如是。

 

喝的第四种作用,则是“一喝不作一喝用”。这种喝只是向上的一喝,使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使他的思想、智慧的道路更为畅通。“一喝不作一喝用”即指绝对和相对,喝即不喝,不喝亦喝,让学人运行无碍。

 

※※※※

 

一次,临济义玄禅师告诉众门人说道:“参禅学道的人,必须仔细,这好比宾客和主人相见一样,必有言语往来,或应机而现法身,或尽其全力,或抓住时机方便利人,或现半身而不全露,或如佛威神骑狮子,或似佛进退如骑象王。如果参禅学道的人懂得禅理,便大喝一声,先拿出一个胶盆子(喻指言语),禅师不辨是境,便于他境上装模作样,于是被参禅学道的人又大喝一声,禅师不肯放下,犹如病入膏肓,不堪医治,这就叫做宾看主。或是禅师不拿出一物,只是随着参禅学道的人问处就夺,参禅学道的人被夺,死死不肯放,这就叫做主看宾,或有参禅学道的人应现一个清净境,出现在禅师面前,禅师辨得是境,抓住抛向坑里。参禅学道的人说:大好禅师。禅师便呵叱一声说:不识好恶。参禅学道的人便礼拜,这叫做主看主。或有参禅学道的人,披枷带锁(指不懂禅理),出现于禅师面前,禅师不但不为其解开枷锁,反而加上一重枷锁(喻更加不懂禅理),参禅学道的人欢喜,彼此不辨,这叫做宾看宾。以上所举的四种方法,都是识别烦恼障碍的变异成败的法则,以此可以知道其正确和错误。”

 

这则公案即是临济义玄禅师的著名“四宾主”禅法,即是考察宾(参禅学道的人)主(禅师)问答中是否真正掌握禅理的四种方法:(1):“宾看主”,即指参禅学道的人懂得禅理,而禅师不懂装懂;(2)“主看宾”,即指禅师懂得禅理,而参禅学道的人不懂装懂;(3)“主看主”,即指禅师和参禅学道的人都懂得禅理;(4)“宾看宾”,即指禅师和参禅学道的人都不懂禅理,而又互相卖弄。

 

※※※※

 

有一天,临济义玄禅师对众门人说道:“今天我向你们讲我的‘四照用’禅法:一、先采用禅机问答(即“照”)然后或棒或喝(即“用”),这叫做先照后用;二、先棒喝然后采用禅机问答,这叫做先用后照;三、禅机问答和棒喝同时采用,这叫做照用同时;四、禅机问答和棒喝不同时采用,这叫做照用不同时。先照后用有人(主体)在;先用后照有法(客体)在;照用同时,如耕夫赶牛,饿人夺食,敲骨取髓,痛下针锥;照用不同时,则有问有答,立主(禅师)立宾(学人),合水和泥,应机接物,运用自若,如果学人超出了认识和判断的尺度,当他还未举问之前,让他放弃,有一点儿比较。”

 

当时,有一僧人站出问道:“请问大师,什么是禅法的大意?”

 

临济义玄答道:“你刚才听了我讲的‘四照用’禅法,你试说一下如何?”

 

那僧人于是大喝一声,临济义玄也大喝一声,那僧又大喝一声,临济义玄举棒便打。(按:这便是先照后用。)

 

又有一僧人问道:“什么是禅法大意?”

 

临济义玄便大喝一声,然后说道:“你说这一喝如何?”

 

那僧也大喝一声,临济义玄又大喝一声,那僧跟着也大喝一声,临济义玄举棒便打。(按:这是先用后照。)

 

一僧人刚进门,临济义玄便大喝一声,那僧也大喝一声,临济义玄举棒便打,并说道:“只有先锋好打,且无殿后。”(按:这是照用同时。)

 

有一僧人来参拜,临济义玄便大喝一声,那僧也大喝一声,临济义玄又大喝一声,那僧也大喝一声,临济义玄举棒便打,并说道:“好打为他作主不到头无用处,主家须夺面用之,千人万人,到此出手不得,直须赶快着眼看才能获得。”(按:这是照用不同时。)

 

后来,一次慈明禅师也对他的门人说道:“有时先照后用,有时先用后照,有时照用同时,有时照用不同时。所以说,有明有暗,有起有伏。”

 

于是他一喝,并说道:“你们说,是照是用,还有未出家的人知道的么?如果有,不妨出来献献丑;如果没有,我今天便失利了。”

 

“四照用”是临济义玄禅师所创的接引学人的禅法之一。对“照”和“用”的释义有两种:其一是(人天眼目)卷一上,把“照”视为对客体的认识,把“用”视为对主体的认识,因此,得出(1)“先照后用”,即针对“法执”重的人,先破除以客体为实有的观点;(2)“先用后照”,即针对“我执”重的人,先破除以主体为实有的观点;(3)“照用同时”,即针对我、法二执均重的人,同时都须破除;(4)“照用不同时”,即对于我、法二执均已的人,可应机接物,运用自如。其二是(五家宗旨纂要)卷上,认为“照”是指禅机问答,“用”是指“棒打”或“大喝一声”等接机动作。因此,得出(1)“先照后用”,即禅师先向学人提问,然后根据答对情况,或采用“棒打”,或采用“大喝一声”;(2)“先用后照”,当学人来参禅时,禅师便“棒打”或“大喝一声”,然后提问:“你说是什么意旨?”(3)“照用同时”,即在“棒打”或“大喝一声”中,看对方如何承当,或在禅师“大喝一声”,憎又“大喝一声”中,边打边问;(4)“照用不同时”,或采用禅机问答,或采用棒喝,不拘一格,随机纵夺,自由无碍。

 

※※※※

 

临济义玄禅师在接引学人的禅机问答时,经常采用大喝一声的机法,为的是警醒学人,破除迷执,悟得禅理。

 

当时,来参拜他的学人中有许多人也学他大喝一声。

 

因此,临济义玄禅师对他们说道:“你们总是学我大喝一声,我现在问你们,有一人从东堂出,有一人从西堂出,两人齐喝一声,这里有无宾主之分?你们如何区别?如果不能区别,以后不要再学老僧的大喝一声了。”

 

这些人听后,瞳目结舌。

 

※※※※

 

一次,临济义玄禅师对众门人说道;“赤肉团上(即人的肉身),有一位无位真人(指本体心性),当从你们门面前出入,未证得本心的人看看。”

 

当时有一僧人站出来问道:“请问大师,什么是无位真人?”

 

临济义玄禅师立即走下法座,抓住那僧反问道:“你说!你说说看!”

 

那僧正在犹豫,临济义玄禅师推开他说道:“无位真人,是什么干屎橛!”说完,便回方丈室去了。

 

其实,临济义玄禅师在上面所讲的“无位真人”,即是要学人通过参禅学道,顿悟自己的本体心性,以便使精神达到绝对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说了悟本体心性的最高智慧者,将是超越一切,而又在一切之中,任运自如。

 

※※※※

 

临济义玄禅师有一次登上法堂,有一僧人问道:“什么是佛法大意?”

 

临济义玄将拂子竖起,那僧便大喝一声,临济义玄举棒便打。

 

又有僧人问道:“什么是佛法大意?”

 

临济义玄又将拂子竖起,那僧便大喝一声,临济也大喝一声,那僧犹豫不决,临济义玄举棒便打,并说道:“诸位,所谓法者,不避丧身失命。我曾在黄檗希运先师处,三次问法,三次被打,如芦枝拂一样。现在还想挨一顿,谁来下手?”

 

当时有僧人站出来说道:“大师,我来下手。”

 

临济义玄立即将拄杖递与那僧人,可那僧人不敢接,临济义玄举拄杖便打。

 

竖拂子,是历代禅师们习用的表示佛法大意的动作机法。临济义玄禅师竖拂子,以示擎起大千,梵音嘹亮。学人不懂其禅理,先照后用,胡乱大喝一声,必遭棒打。临济义玄应机接物,运用自如,以照用不同时的机法接引学人,大机大用。

 

更多资讯: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音流瑜伽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