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什么是唯识?(4)


 

唯识与唯识相关的文章

 

来源:《佛教哲学大词典》

 

读音:[wei2 shi4]

 

(1)梵语vijnapti-matrata的译名。认为在己心之外的事物、事象,只是藉由心的认识而映现出来的表象之意。主张一切事物、事象(万法),是心本体的识起变化而假现者,只有识才是实有的大乘佛教的一项学说。于唯识里,除了从前“部派佛教”所主张的六种识(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识)之外,尚称有一蓄积认识根源的种子,并使成熟,扮演认识根本的心(心王)存在,而建立阿赖耶识(藏识)。又由阿赖耶识,另立根源之自我执着意识的末那识,建立八识之说。更有主张比此清净与染污并存的阿赖耶识,还根本、清净的阿摩罗识(根本清净识)存在,而建立九识之说。于唯识里,是追求所谓转变受烦恼所污染的识,以获得清净智能的转识得智。又将一切存在的本性、状态,从有无、假实的观点予以分类为三种,而说遍计所执性(区别他者,执着于实体观的事物状态)、依他起性(依缘起而产生的状态)、圆成实性(摆脱实体观的真实状态)的三性。提倡(1)项中之唯识思想的瑜伽行派及承袭其派别的诸宗,又专指法相宗的别称。或谓此等宗派的思想。四世纪左右,由瑜伽行派根据<十地经>、<大乘阿毘达磨经>等的教说所提倡。被奉为其祖的弥勒(Maitreya),着<瑜伽师地论>等。将其教说建立系统的是无著(Asanga),着<摄大乘论>等。无著的弟子?世亲(Vasubandhu),着<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等,集唯识思想的大成。随着瑜伽行派的兴隆,诸学者辈出,种种异说丛生。其中,始自陈那(Dignaga)的有相唯识派,经由无性(Asvabhava),而由护法(Dharmapala)集其大成。护法着<成唯识论>,明确区别法之相与性,提倡从分析现象之相,以达到真实之性的性相别体论,集新学说的大成。再由戒贤(S1labhadra)传予中国的玄奘,形成法相宗,并传入日本。与陈那同一时代的德慧(Gunamati)弟子?安慧(Sthiramati)是传承近似世亲思想的学说。此与陈那等人的有相唯识派对立,人称无相唯识派。被列入此派的寂护(Santaraksita)及其弟子莲华戒(Kamalals1a)是将瑜伽行派的思想结合中观派的思想,而被称为瑜伽行中观派。其思想对后来的西藏佛教影响甚大。此派又由真谛(Paramartha)传入中国。中国的传承是始自昙无谶(Dharma-raksa)的翻译<菩萨地持经>,求那跋摩(Gunavarman)翻译<菩萨善戒经>。其后,大致分裂为三支。南北朝时代,北魏的宣武帝时(五○八年),由菩提流支(Bodhiruci)、勒那摩提(Ratnamati)等人传承,根据世亲的<十地经论>而地论宗兴起。勒那摩提是翻译世亲阐示如来藏思想所著述的<宝性论>。接着有梁武帝于五四八年将真谛迎入中国,译出无著的<摄大乘论>为主的许多论书,根据此<摄大乘论>而摄论宗兴起。到了唐代,由玄奘于六四五年连同诸经典一并传入唯识的诸论书,重新翻译而集其大成。玄奘的弟子慈恩大师基,参与新译,针对从前根据真谛译等的教说,而改根据新译,并尊崇护法的<成唯识论>,以护法的主张为正义,奠定法相宗。此宗由于太宗、高宗的皈依曾盛极一时,但未久受到华严宗、禅宗崛起的影响而渐趋式微。于日本虽亦有摄论宗的教义传入,但紧接着又有法相宗的教义传入,法相宗盛行,摄论宗的教义只在大安寺、元兴寺、兴福寺等的诸寺附带学习。法相宗是以兴福寺为中心而广受学习,成为南都六宗之雄。根据五性各别的教义,主张三乘真实,而与主张一乘真实的三论宗发生论争。又于传教大师最澄传扬天台宗之后,两宗之间亦起长年论争。法相宗于鎌仓时代曾一度重振,但又衰微。其精致的哲学思想是被当作佛教的基础教理而传承,至江户时代,他宗亦有唯识学者出现。阐论唯识思想的书,<唯识论>的略称。所谓的<唯识论>有<唯识二十论>(世亲着)、<唯识三十论颂>(世亲着)、<成唯识论>(唯识三十论颂的注释书。护法着)等书。御书和汉王代记(第六三三页)

 

更多资讯: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音流瑜伽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