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4.02 禅、唯识、净土《定慧初修》第四章 观无量寿佛经大意

#南#怀#瑾# 音流瑜伽研究
2024-09-02


编者按:##怀##,1918年3月18日出生于中国浙江温州,2012年9月29日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庙港太湖大学堂去世,享年95岁。#南#怀#瑾#是中国当代诗文学家、佛学家、教育家、中国古代文化传播者、学者、诗人、武术家、中国文化国学大师。历任台湾省台湾政治大学、台湾辅仁大学及中国文化大学教授。

 

原文按语:《定慧初修》收录了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所作的一组佛学讲演录。其中,前三篇是有关修习“戒、定、慧”三学的论述的摘要(首篇《修止观与参话头》为南怀瑾的老师袁焕仙先生所作),后六篇是作者对《观无量寿佛经》(净土宗的根本经典之一)以及禅观、般若正规、GY法门、净土法门等所作的通俗的讲解。


4.02 禅、唯识、净土《定慧初修》第四章 观无量寿佛经大意

 

这就牵涉到禅净双修以及唯识的问题了。在佛法修持中这是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将来再作专题讨论。目前只针对要点作概要性的介绍,以为修习净土的人们作个参考,并有所警觉。

 

既然我们想从这娑婆世界往生极乐净土,又想瞻仰阿弥陀佛的丰采,我们就必须知道什么是净土,什么是阿弥陀佛。有了正确的认识,修行起来才不致演出认贼作父的笑话,也才不会走错了路而人于魔道。就好比我们要寻找一位自幼失散的亲人,虽然难免记忆模糊,但是至少要有个大概的轮廓,否则茫茫人诲中,何处觅得?这一步和禅有密切的关联,和禅宗里“念佛的是谁?”“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主人公何在?”等认识可以说是息息相关。所谓“不见本性,修行无益。”不但是禅门的圭桌,同样也是净土的准则。对这一层有所体认后,对修行的要领才能有所契入。功夫下了,也才不致像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的没个消息。

 

其次,同样重要的,是必须对我们“曰用而不知”的心有个进一步的了解。穿衣吃饭是这颗心,成佛作祖也是这颗心,它能下地狱,它能升天堂,它能出凡人圣,它能化腐朽为神奇。这一步除了禅理外,还必须深通唯识。虽说唯·识是后期·佛学,但它却是作工夫的绝妙指标,没有了它而想证果有成,真可说是难之又难了。因此,以无相为宗、无门为门的禅宗也要以楞伽经印心,当然净土宗同样也少不了唯识的助阵。

 

为什么唯识如此重要?简单说,佛法是要人成佛,至于人所以能够修成佛就在于人“心”即是佛“心”,而人所以不同于佛,也就在于“人心”有别于‘‘佛心”。同样的心,为什么会有凡(人)圣(佛)的不同,怎么样才能超凡入圣,转人心为佛心?

 

唯识就针对这颗神秘的心作了种种现象、功用、实质、转化等多方面的精细探讨。唯识把我们凡夫千变万化的心称为“识”,把‘‘识’’又分成八大类——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等八识。至于如来那颗变而不变的心王则别称为般若,为菩提,为涅架,又名“大圆镜智”。

 

譬如参禅的有时参到了无何有之乡,念佛的有时念到了一念不生,甚至佛号都提不起,观想的有时把佛像观得清清楚楚,乃至于观到佛即是我,我即是佛,尽管以上这种定境持续上好几天,甚至于吃饭、睡觉,都仍然处在这种定境中,但必须要知道工夫到了这一步,也还是没有脱离意识的圈子。

 

我们如何从这种意识的境界超越到本体的天地,如何再进而发挥它的功用,以致于旋乾转坤(学禅的与主人翁合而为一,修净土的立地证净)。有趣而耐人寻味的是这关键仍在于意识,“转其名而不转其实”(参考下节《观想和念佛》以及后面对“正受”的注解),就是六祖对转识成智这步神功所作的简单而又明了的注解。多少有志于此道的学者对着《六祖坛经》,都只注意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这些花边小语,至于工夫上的座右铭却往往一扫而过,真使人不禁有“曲高和寡”之叹了。

 

如果不通唯识的学理,不在意识上下番踏踏实实的静定工夫,则不仅大乘门中没有我们立足之地,就连小乘的成果也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附:《定慧初修》目录

 

第一章 修止观与参话头

1.01 戒学

1.02 定学

1.03 慧学

第二章 修定与参禅

2.01 初修禅定人门方法

2.02 定慧影像

2.03 参禅指月

第三章 禅净双修调和论

第四章 观无量寿佛经大意

4.01 净土三经的高下

4.02 禅、唯识、净土

4.03 观想和念佛

4.04 大道废有仁义

第五章 禅观略讲

5.01 静坐姿势——七支坐法

5.02 静坐的基本认识

5.03 修证与方法

5.04 六妙法门

5.05 六妙法门止观的认识与实践

5.06 念身法门的基本认识

第六章 般苦正观略讲

6.01 从普贤行入三摩地

6.02 尽无尽法门 汝等当学

6.03 《心经》为般若法门精髓

6.04 如何了苦?首重观想

6.05 照见五蕴皆空

6.06 小乘佛法如何禅修

6.07 般若就是无上咒

6.08 色与空的问题

6.09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6.10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6.11 教你一个咒子

6.12 空里谈空 都是空话

6.13 五蕴一空 依性起修

6.14 无量法门誓愿学

6.15 观与照是同是别

6.16 事理一定圆融

6.17 学佛从有寻有伺开始

6.18 境网吹识浪 自有定盘心

6.19 轻轻从心头起观

6.20 讲个禅宗故事

6.21 苦由我来

6.22 四大并没有障碍你

6.23 多消一分业

6.24 不沾念

6.25 生死本空

6.26 见性解脱 能所双泯

6.27 自度自度 快快自度

第七章 guan\yin\\\略讲

第八章 念佛如何得一心不乱

8.01 净土法门

8.02 几人得到了一心不乱

8.03 与《药师经》合并参究

8.04 全心全意的想念

8.05 举一则笑话

8.06 临终时的念佛

8.07 自欺、欺人、被人欺

8.08 心头只挂着这一念

8.09 穷极呼天 痛极呼父母

8.10 “顽空定”的念伟法

8.11 但持正念 莫问黑烟

8.12 生灭灭已 寂灭为乐

第九章 带业往生与消业往生

9.01 之一

9.02 之二

9.03 之三

9.01 之四

9.02 之五

9.03 之六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m.santmat.biz/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音流瑜伽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