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三封信 寻求自由生命的答案(下)《觉知生命的七封信》

焦谛卡禅师 音流瑜伽研究
2024-09-02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插图彩绘.明成化时期刻本


编者按:南传佛教,又称上座部佛教,主要流传于东南亚一带。目前国内有一些实修团体在传授。其实修方法实用而有效,值得参考。焦谛卡禅师,世界闻名的著名禅师。一九四七年生,缅甸人。一九七三年毕业于仰光理工学院,成为电机工程师,其后出家,受沙弥戒。一九七四年受比丘戒。禅师数十年如一日地精进禅修,并多次前往亚洲、欧美各地弘法并指导禅修,著作等。


第三封信 寻求自由生命的答案(下)《觉知生命的七封信》

 

学习爱最积极的方法

 

若不知道控制最深处的自我,就会以轻慢心去控制他人。

--歌德

 

啊,美丽的梦,这些美梦曾经带给我欢乐,让我成长苗壮。年轻时这些美梦让我很受用,但现在我知道梦也只是梦而已。有时我希望能再度活在梦中,享受那种无知之乐。

 

我得一个人在中午爬上这座山,我渴望有个同伴,可是我找不到。我必须使身心更强壮,才能独自爬到山顶。

 

我知道孤寂是什么样子,我正为孤寂做准备,这是我的命运。甜美、甜蜜的孤独。

 

我最亲爱的朋友,深入了解自己吧。

 

我越来越不想教导他人,然而遇上聪明、有度量的人,或是懂得质疑经典的佛教徒,我还是很有兴趣谈一谈。最糟的是遇上说起话来像宗教的人,我受不了这种人一副无所不知的样子。

 

如果你把你的经历写下来,我会读的。一个充满“矛盾的理想”的人,一个信佛的美国犹太人,一个知识丰富却不知道自己这辈子要做什么的人,玩世不恭、冷眼静观世间上演闹剧,却又觉得自己有问题的人。(我也差不多是这样,只是我比较了解我的心。)

 

你看吧,你对人家这么好,人家不仅不感激,反而认为你是“便宜货”,又笨又好用。为什么?因为他们不懂得尊重。他们没学过如何建立良善的人际关系,或许也从未被人尊重过。人是从经验中学习如何与人往来,而不从是书本上,或许他们曾经与互相操纵的人在一起生活,如父母、配偶等。

 

不操纵别人的人很少见。人之所以操纵别人,是因为不信赖或不尊重别人,也不信赖自己。如果彼此尊重、相互信赖,就不会互相操纵。操控是懦弱和不成熟的象征。

 

生命充满奥秘。无法体会这点,就不知道如何获得惊喜和快乐。想要对生命的一切现象做出完美的解释,不仅没必要,而且也绝不会成功。我不愿做科学家,宁愿做神秘主义者,有些科学家也是神秘主义者。

 

欺骗(自欺)绝不会让人成长,或让人有洞察力。想要了解真相,首先需要勇气和诚实。每个人都同时具有天使和魔鬼的性格,如果否认魔鬼,魔鬼会在黑暗中缠住心灵,让魔鬼在光明中现身吧。

 

受自己欺骗、蒙蔽、催眠,使得生命更为空虚。

 

这个社会充满焦虑、寂寞、空虚的人。在我们的社会中,有各种“依赖”伪装为爱,有的是互相帮助,有的是彼此满足欲望,有的是透过各种人际关系进行的商业活动,有的甚至是明显因寄生而引起的被虐待狂。两个感到孤独和空虚的人彼此联系,以一种心照不宜的默契,让彼此免受寂寞之苦,这也很常见。

——罗洛·梅

 

“悲剧就是看清了自己是什么人。”对容易分心的人来说,最好是让心忙于观察一个接着一个的对象;而平静和有正念的人只需观察自然生起的对象就可以了。有人反对你,是你自己的态度出了问题。

——艾克哈特大师

 

生活没有目的,表示生命中没什么值得重视,没有中心,一切所谓的理想都是借来的。就像现在,你没有稳固的立足之处。

 

无论有多么困难,都必须接受自己和所处的社会,透过深入了解自己,以及勇敢面对自己的历史背景,寻找道德中心。

——罗洛·梅

 

学习如何去爱的最积极的方法,就是去了解为何无法去爱。

——罗洛·梅

 

宽恕就是谅解,宽恕就是解脱。

不能原谅人,就是在束缚中。

通达无我时,又是谁在宽恕?

 

以下的摘录,我觉得非常发人深省,这些引文多半来自罗洛·梅的《人的追求》,或卡尔·罗杰斯的《学习的自由》。

 

目前,这是众所周知的心理倾向,就是压抑某种态度或情绪时,人经常通过完全相反的行为,或表面上装出的完全相反的态度,令自己平衡。例如,你可能经常发现:你对不喜欢的人特别有礼貌。

 

如果不坦率面对自己的憎恨和怨恨,人迟早会变得自怜,这对任何人都绝不会有好处。自怜是憎恨和怨恨的隐藏形式。

 

除非坦白面对怨恨,化解怨恨,否则就不能实现真正的爱、道德或自由。

 

自由不是造反。自由指的是走向开放、成长的意愿;是有弹性的,为了更高的人类价值而可以随时改变。人离不开社会,所处的社会决定人的心理健康。

 

因此,提供最大自由的社会,才是良好的社会——自由的定义在于让人有机会了解更崇高的人的价值,自由不是以负面的方式定义为防范他人侵害。

 

自由是人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参与其中的能力,是一种塑造自己的能力。

 

越能觉知自我的人,选择的范围和自由会相对地增加。因此,自由不只是对一个特定的决定说“可以”或“不可以”——而是一种塑造和创造自己的权力。

 

自由的意思不是要离群索居,自由确实是指人能面对孤独,但自由同时也是指在与世人的关系中,特别是在与周遭的人互动时,自觉地负起某些责任。

 

成熟的特色在于:自己决定自己的生活,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社会的信仰和传统往往流于僵化的形式,压抑个人活力,于是显得死气沉沉。

 

人永远不能以外在的种种作为生命的“中心”。

 

真正的问题在于,如何在伦理与宗教上厘清健康的定义,让人在追求自由、个人价值与确定自己责任的同时,感到心安理得。因此,近来大家都在寻找可以套用在自己身上的价值标准,结果却不得不面临一项事实,即要做好人“没有容易和简单的办法”,更准确地说,人需要经过一番努力才能增长自觉能力,并获得自由,同时并负起责任,可是人却往往停留在孩提阶段,依赖父母的保护,或让父母替自己去努力,这样不是很矛盾吗?

 

有没有宗教不会摧毁人的意志,使人停留在幼稚阶段,不敢自己做主,以逃避责任?或是有没有宗教可以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让人踏踏实实,勇敢地面对极限和忧虑,进而提升自己的能力、责任感与仁爱的精神?

 

这些人学到的是“行善”就会快乐、成功,行善通常指的是“服从”。如前所述,仅仅服从,会破坏道德意识和心力的发展。长期服从外面的要求,会丧失道德与分辨是非的能力。结果,很奇怪的,这些人“成就善的能力,以及随之而来的喜悦”都减少了。

 

交出自己道德自主权的人,也放弃了获得美德和快乐的能力。这样也就难怪会愤憤不平。

 

各类宗教有一项共同的功能,就是让人用来逃避“必须要面对的孤寂和忧虑”

 

人的内心深处基本上是孤寂的……没有求助的对象,最后必须自己单独做抉择。

 

除非能在冷酷的现实中面对绝望和忧虑,否则永远无法克服绝望和忧虑。

 

只有勇敢接受寂寞,才可能成熟,并克服孤独。

 

宗教是个人的终极关怀。在心理学上,宗教被视为是一种为人之道。

 

要求回报的爱不是真爱。

 

接受爱的程度与要求他人、牺牲他人、需要他人的程度不成正比,但大体上与爱人的程度成正比。而爱人的程度则取决于做人的程度。

 

没有看到真相,是因为没有足够的勇气。

 

有能力照顾自己,有勇气独立,就可以像有权力的人一样说话。

 

越能主导自己的生命,就越能把时间用在有利于他人之上。因此“能看到真相”,与成熟的感情和道德,并行不悖。像这样看到真相,能确实相信自己的信仰与经验,而不是用抽象的原理与他人来自己背书,于是会对自己说的话有信心。

 

越缺乏自觉,就越是被焦虑、不理性的愤怒和怨恨所折磨;憤怒通常使人无法了解真相,焦虑总是造成障碍。

 

然而,爱若用来克服寂寞,却要付出彼此更觉空虚的代价。

 

第三封信 寻求自由生命的答案(中)《觉知生命的七封信》


第三封信 寻求自由生命的答案(上)《觉知生命的七封信》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m.santmat.biz/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音流瑜伽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