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许倬云:前所未见的巨变时代,我们将何去何从?

点蓝字关注不失联 曹教授 2024-03-04

▲许倬云先生

许倬云1930年生于江苏无锡,他和弟弟是双胞胎,出生时他只有两斤七两重,因为肌肉发育不良,一直不能动,直到七岁才能坐在椅子上。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他跟随家人一路逃难颠沛流离。

许倬云虽然一生行动不便,但从未停止思考。他一直专注于大历史研究和写作领域,如今,他更加关注全世界和全人类的发展路径。



▌站在93岁人生高处,书写3000年世界文明

“人类创造了文化,不是只为了吃饱穿暖,不是只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人是有灵性的动物,人只有找出许多超越性的价值,安顿自己的身心,稳定自己的社会,才能面对个人和集体的种种困惑与灾难,才能面对这巨大的自然,做出最适当的协调和欣赏。”
许倬云站在93岁人生高处,打算做一件迄今为止所有学者和作家都不曾做过的事,他要系统性讲解3000年世界文明,把过去的文明、现在的文明以及人类未来文明的走向串联起来,集中书写,再如一幅巨型画卷缓缓展开在众人面前,让我们知道我们从哪里来,又将往何处去。

于是,有了这套“许倬云文明三书”:《三千年文明大变局》《世界何以至此》《我们去向何方》。


▌我们为何越来越自由,却也越来越孤独
许倬云也时时关心现代人所面临的困境。对于现代社会中,经济因素造成人心不安和焦躁,甚至精神上的空虚,他在《世界何以至此》中提出自己的看法:

今天,全世界的芸芸众生在思想和灵魂两方面都是空白的。有知识的人,渴望建立超越的价值观;一般大众只知道自己无所归属,却不知道如何重建。这精神上的巨大空虚,确实是近百年来人类面临的严重危机。
对于现代人孤独的境况,他在《我们去向何方》里分析:

现代人的生活都有太多的选择,而每个人能够得到的机会,既有许多可能性,也有许多限制。 于是,个人是自由的,也是孤独的。现代人确实是拥挤人群中的孤独者,相濡以沫在今天已经成为奢侈的幻想。人不仅是孤独的,也是寂寞而无助的。
我们为什么读历史,为什么读许倬云笔下的“大历史”?除了对知识本身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把历史当作一种内在力量,所有烦恼困难和历史长河中的生死沉浮相比,都不过沧海一粟,微不足道,又何必挂怀?
读史,更有助于我们看清世界发展演变的规律,从而找到安身立命之所在。用许倬云的话说,即往里走,安顿自己。


▌他的智慧与良知,值得每个人倾听与思索
许倬云作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学问大家,他的作品在海内外行销数百万册,影响了一代国人。许多业界大佬都对他本人及作品赞誉有加。

许知远:他属于新旧两个世界之间的人物,他触摸到一种旧文明系统的夕阳,但他同时又有中国文人少见的西方式的知识训练。


刘擎:许倬云先生以博古通今的学问,关切民族与国民的境遇,思考人类文明的命运。他的洞见、忧思与告诫凝结着非凡的智慧和良知,值得我们每个人倾听与思索。
罗翔:许倬云先生是当世史学大家,老先生尤其难得有一颗爱普通人、为普通人寻求安顿的心。
大批普通读者,也对许倬云先生有所感怀:

· 许先生好像一位活着的古人。

· 许先生是真正关系中国,关系中国青年发展的长者。

· 许先生是真正的大家风范,达则兼济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93岁高龄仍然放不下他热爱的世界,仍要发光发热唤醒世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

这套“文明三书”凝结了许倬云毕生的治学经验和人生思考,是他70年博学精思熔于一炉的集大成之作。光辉灿烂,蔚为大观。

这套书采用小开本平装装帧,轻便简约。知名设计师概念诠释,以不同形式“门”和“船”的元素,象征文明的走向和路径。

内文里配有大量历史插画和知识注释,大师巨作也可以一读就懂,毫不费力。此外,三本书中还收录了多篇许倬云新近的演讲全文,每一篇都饱含他对世界未来和人类命运的关切。

前所未见的巨变时代,我们将何去何从?许倬云“文明三书”或能给我们答案。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来源 |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微信读书;作者:磨铁。


-END-


最近微信公众号改版了
为了您更容易看到推送的文章
也更好地为您提供服务
请您将此号设置成星标




有点敏G,但未作删改

张维迎:“市场”的力量,既关乎财富,更关乎我们的未来

王笛新作,据传因不可抗力被迫叫停

对日本的四个错误认知

骄傲的王朔,跌倒绝不扶墙,一生只服阿城

钱满素:为什么亟需从“文明”的角度,重新认识美国

邓朴方:父亲最后讲这些话,拼上了命!

秦晖: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冷战”的教训与遗产

许小年:我不写了,写了你们也发不了

大变局:晚清改革五十年,最后为什么会失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许倬云:前所未见的巨变时代,我们将何去何从?

点蓝字关注不失联 曹教授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