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升平路:六街灯火丽升平

话说佛山
2024-08-31

  作为佛山老城区第一条现代意义的街道,升平路留给很多人的记忆都是美好的、浪漫的、繁华的、怀旧的。但翻开史料,我们却发现它的开筑过程,远远没有后来的美好,而是伴随着痛苦与谩骂,在政府与商民的博弈中,完成了自身的升华。

  1929年11月,南海县政府拟定了《兴筑佛山市第一期马路甲乙丙三线计划》,按照开筑计划,南海县政府本想将第一名给中山路(甲乙线),而后才是升平路(丙线)。不想,按照当时筑路费用来自路线两旁铺户商民的原则,中山路沿线商户的经营状况不如升平路好。为了不影响进度,南海县政府只好调整计划,先从豆豉巷、升平街、快子街一带征缴路费、拆迁铺户、开筑马路。


20世纪早期的升平路。


  民国佛山开马路时的征拆过程中,路费的征缴是政府与商户博弈的焦点。因为当时筑路费用的征缴和补偿采取收支两条线,即无论你后来是否得到补偿,最先都要先根据章程缴纳筑路费,同时不仅不能营业,还要根据需要自行拆除房屋,这里外的费用对沿线的商户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所以筑路方案一经公布,商户消极抵制情绪非常明显。南海县政府遂做出让步,将筑路费征收金额下调,由“前定门面征费每英尺征收九元减为五元,面积征费每英尺征收四十元减为二十元。”但效果仍不大,原计划1930年3月开工的升平路,及至开工时间,各商户仍对路费缴纳持观望态度,县政府无奈只得向某侨商借款二万元作为启动经费,以解燃眉之急。

  虽然路费问题暂时得到解决,但直到4月底,商户仍迟迟不予搬迁,该拆除的房屋也毫无动静,快子街一带需要拆迁的商户有57间,但自行搬迁的只有11间,有无力缴费搬迁之商店,索性暗中搬去略为贵重物品,其余硬头家私不动,做起了钉子户。为向民众做出表率,展现决心,县政府首先在佛山行署(因其在升平路路线范围)门前撬石迁拆,建筑局职员更是亲自上阵帮忙自毁家门,这一戏剧性的场面在后世看来十分可笑,但在当时颇能展现政府与商民的矛盾冲突。


升平路旧照。


  当然,在政府的推进下,升平路的开筑工作最终在1930年12月完成。焕然一新的升平路也成为市民游览、游客参观的重要景点。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只要外地游客来佛山,都会从佛山火车站经中山路,过中山桥来到升平路一游,升平路的美好与浪漫也正是从此开始。

  但革新的阵痛我们不能忘记,每次微小的改革都会有利益的牺牲者,他们的抵制与不满,我们也都应理解,毕竟这种情况过去有、现在有,未来还会有。因此,在改革与私利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是始终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韩健)


佛山“肇迹于晋,得名于唐”。进入18世纪前期,佛山发展达到鼎盛,与汉口镇、景德镇、朱仙镇并称中国“四大名镇”,同时与北京、苏州、武汉同为商业繁盛的天下“四大聚”。禅城区的莲升片区位于佛山老城的核心地带,这里是佛山初地,是佛山历史的“根”,凝聚了佛山历史文化名城的原始基因,“四大名镇”、“四大聚”的概念起源于此,这里可谓老佛山的“上海南京路“、“伦敦金融城”、“耶路撒冷”,是佛山的“龙脉”和“龙兴之地”。

莲升片区的古建筑、街巷、园林、民居弥足珍贵,是广东省重要的岭南文化遗产和佛山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佛山跻身全国“四大名镇”和“四大聚”的见证。“佛山古建·岭南记忆”报道组将挖掘数百年来这里发生的人文故事,呼应老佛山的集体记忆,让佛山人在守望乡愁中对岭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充满期待和憧憬,为佛山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做出新贡献。


1958年10月1日国庆游行队伍浩浩荡荡行进在升平路上


印象升平

2015年5月上旬的一天,晚上7时,天色渐灰,万家灯火亮起。从禅城区快子路向中山桥方向漫步,正处于改造期的升平路黑灯瞎火,街道左右两边的商铺被砖头堵死门口,残破不堪的马路走起来磕磕碰碰。只有旁边高基街的灯光夜市人声鼎沸,让人顿时想起昔日升平路也曾有这般繁华光景。再往前走,改造区被围蔽,新得心斋曾在这里的临时铺位开过档,现在又不知何去何从。

去中山公园散步的街坊,每晚依然沿着升平路来来往往。偶然被问起时,他们总能对升平路商铺林立时的情境如数家珍。深埋在佛山人心中的,是一份回忆和思念。

今年70多岁的伍兆滔在升平路读小学,能指出在升平路的哪个位置曾经设有什么茶楼、电影院。桃李园、金殿、英聚、德昌、一品升、新世界、天海等多间有名茶楼,老佛山人几乎都去过。

年少时,伍兆滔常跟长辈上茶楼。他记得,企堂手提大水煲,逐台边招呼边冲茶,女招待员从厨房捧出点心,娇声叫卖:灌汤包、牛肉饭、虾米肠。有的茶楼还有歌女唱粤曲,蒸汽腾升,无比喧哗。

1958年伍兆滔参加工作。他回忆,当年没有电视、电脑,佛山人能真实了解外面世界的唯一窗口就是看电影。升平路成了全佛山最时髦的地方,金都和国泰电影院分别放映美国、英国等西片和港产片。“首映片场场爆满。散场时几千观众从影院潮水般涌出,蔚为壮观。”伍兆滔说,那时电影票一两角一张,光是印度片《流浪者》就看了6遍,就为了听电影中的歌曲。

“我和升平路有70多年的缘分,它给我知识和娱乐。我在这里留下了汗水、欢声和脚印。”伍兆滔说的是大部分佛山人的心声。

60岁的欧姨说,曾是佛山地标的升平百货,是佛山人的“南方大厦”。货品琳琅满目,层层楼都顾客盈门。在那个还需要布票、粮票的时代,奢侈品风扇、收音机、相机、手表,欧姨买不起,只隔着玻璃柜望一望。有时会为孩子买双鞋,或拿布票剪几尺花布,回家给孩子做衣服。

从民国时期起,升平路是文化、娱乐、饮食和商业的集中地。在物质和文化匮乏的年代,升平路承载了一个城市的商业梦想。

何以“升平”?

以升平路为代表的佛山繁荣商业最早可追溯到明清时代。北临汾江河而有水路之便利,从明清时期到上世纪90年代,升平路及周边街区一直是佛山古镇商贸的发源地和中心。

那时,如果要从四川、广西、云南、贵州各地,行经水路至广州,佛山的汾江河是必经之路,所有货物都要先到佛山,再转运至南北各地。藉着天然的水利之便,佛山在明清时期一跃成为当时中国南部的商品集散和贸易中心。

佛山民俗学者余婉韶说,凡靠水的地方都是繁华的商业区,升平商圈靠汾江河,地理位置优越。来自五湖四海的多元文化力量、新工艺、新想法都在升平片区汇聚,成就繁荣盛世。

在未建成升平路前,如今的升平商圈由当时的槟榔街、升平街、豆豉巷、快子直街等狭窄弯曲的街道组成。

清代学者徐珂在《清稗类钞》里描述,“佛岗(山)之汾水旧槟榔街(今升平路一带),为最繁盛之区。商贾丛集,阛阓殷厚,冲天招牌,较京师尤大。万家灯火,百货充盈,省垣不及也。”

清道光十年(1830年)佛山镇怡文堂出版了一本商业指南——《佛山街略》,里面介绍清代升平商圈的手工业有卖玉石、药材、烟袋等10几种,还有众多商业会馆和洋馆。

1924年,南海县政府开始筹划在镇内开辟马路。1930年,由中山桥南岸桥墩起,从当时的豆豉巷、升平街、快子直街、快子大街到快子上街止,升平路是佛山完整开辟的第一条公路,长490米,也是最繁华的闹区。

为何把马路改名叫“升平”?一方面是沿用升平街的旧名,另一方面,“升平”的意思是升华和平安,寄托人们的美好祈愿。“升平”二字最早可查到的出处是《汉书·梅福传》:“使孝武帝听用其计,升平可致。”估计为升平街改名时,当时的南海县官员希望改个吉祥的名字,就引用了宋·朱淑真《元夜》诗之一:“一片笑声连鼓吹,六街灯火丽升平。”诗句正是当时繁盛辉煌的写照。

60年代的升平路

佛山最早通电的马路

在升平路开辟后不久,1934年,佛山市第一家公共汽车公司——“利行公共汽车公司”成立,共有营运车辆4辆,营运线路一条,从旧火车站,经升平路、公正路至福贤路,往来佛山最繁华的地区。

1936年,佛山中心城区的道路基本开通,再加上此前建成的江佛公路、禅炭公路、广三铁路,以及佛山火车站至福贤路公交线路的开通,佛山各地通过海陆交通网络,经过北部的升平片区和周边地区联通,货物运输频繁,商旅往来不断。

《佛山街略》记载,当时的升平街上有江西、山陕、楚南三家外省会馆,有保滋堂、马百良药店、林治平药丸店等老字号中成药店,有银号、典当店、杂货铺,更多的还有客栈、茶居、酒肆、戏院。

周边的街道同样各有特色。汾宁路上银号、钱庄、参药行、米行高度集中;永安路以经营花纱、染料、京果海味、酱料为主;公正路以丝绸布匹的经营最为集中。

2003年,广东顺德乐从镇发现一份民国七年(1918年)出版的《佛山商报》,这是迄今发现的佛山出版的最早报纸。第八版刊登了一幅电灯广告,灯泡的商标名叫“博利安”,英文是“Brilliant wire lamp”。生产厂商是“上海南京路中国电球公司”,总经销是“广东(广州)沙面三井洋行”,总批发处是“华美电器西药行”,一分行在广州十八甫,二分行在佛山镇的升平街。

20世纪20年代前后,中国使用电灯的地方屈指可数,佛山最早的电厂建于何时无从考证,但是1918年《佛山商报》刊登灯泡广告,说明20世纪20年代前后,佛山已经拥有发电厂和供电系统。

一般情况下,大企业都把代表处设在经济比较发达的中心城市,“上海南京路中国电球公司”把佛山作为重要的区域开拓,可见佛山在当年广东省的地位。而且还是设在升平街,也可见其在佛山经济的重要性。最发达的地区必先通电,以发展经济,如此推断,升平路前身升平街可能就是第一条通电的路,其后电灯公司便把代表处设于此。

何从何去

抗日战争和内战时期,社会动荡,粤汉铁路的建立导致西江水位下降,佛山的水上商业往来有所减少。数据显示,历史悠久的丝绸业,新中国成立前夕仅为最盛时的60%。

新中国成立时欢庆的队伍从升平路上走过。

新中国成立初期,升平商圈恢复为人气最旺、最为繁华的商业中心。这里有“七满意商店”升平百货、新华书店、人民电影院、工人文化宫,还有天海、英聚等老字号。超然理发厅、得心斋在此开店,而中山公园就在汾江河对岸。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佛山的城市核心一方面逐渐往祖庙迁移,一方面却缺少对旧商业核心区的保护和保留,升平片区渐渐衰落。

随着佛山几个大型商圈的崛起,升平商圈竞争力大大被削弱。

如今茶楼只剩天海一家,曾经风头无两的升平百货由11家分店,压缩到剩下升平路的升平商场和张槎的升平商贸惠客隆两间。

升平路上的百货公司——升平百货开业时繁华的景象。

现在几乎没有年轻人会到升平路。只有55岁的苏姨来找市面上早已停售的衣车皮带和穿针器,她说自己喜欢做衣服,但旧式衣车已经很少有卖了,更不要说零件,“只有升平百货有,它一向特别为老人家卖停售的老货,即使再老,也能在那里买得到。”

那么,足够老的升平路还会被佛山人所需要吗?改造后的升平路又会变成怎样呢?佛山历史文化学者杨河源认为,旧城的改造需要考虑旧城文化的影响,除了建筑等物理上可见的改造外,还要注意背后无形的东西。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话说佛山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