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竞逐“中三角”龙头:湖北能否胜出?(下)

李磊 上海华略智库 2022-12-24



作者:李磊

来源:上海华略智库(ID:HUALUETT)


竞逐“中三角”龙头的舞台上,领先湘赣半个身位的湖北正“摩拳擦掌”。在《竞逐“中三角”龙头:湖北能否胜出?(上)》中,我们已对湖北逐浪“中部崛起”大潮的发展底气和现存短板做出全面解读。本文将系统阐述湖北未来推进县域进位、打造黄金水道、发力园区能级、凝聚楚商力量等破茧成蝶之策,一起来看!


全文4768字,阅读约10分钟


破茧成蝶之策


凭借武汉的强势,湖北在经济总量、省会首位度和教育资源等方面已经领先于“中三角”的其他省份,同时也暴露其经济缺乏厚度,优势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的问题,需要在未来发展中激活内生的独特优势,破茧成蝶。


将创新优势化为发展动能,引领中部地区融入全球产业链重构新格局


2021年,在16.8%的超高增速下,光谷GDP总量占了武汉全市的13.6%、湖北全省的4.8%,是湖北省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意味着湖北已经探寻出通过创新驱动开启发展新动能的秘钥。然而这样的成绩并非是终点,从东南沿海城市的崛起中可以看出,融入全球产业链分工、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以及产业的进一步开放与创新,同样是湖北乃至中部地区未来崛起的必经之路。


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正在经历新的重构趋势。过去由西方发达国家跨国企业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将会在未来发生规模缩减、范围缩小、地理变更和形式变化,随之代替的将会是产业链本土化、供应链多元化以及产业分工区域化。


全球疫情持续蔓延以及大国之间的冲突将会导致全球价值链的紧缩和分割,技术变革作用将进一步凸显,产业竞争格局将由过去产品内分工格局下的国际代工厂与跨国公司为争夺订单的竞争转向产业集群相互之间的竞争。全球产业链将会向纵向分工趋于缩短、横向分工趋于区域化集聚趋势演变。


在融入全球产业重构的新一轮分工中,中部地区应学习与借鉴长三角发展经验,加强鄂湘赣中三角一体化协同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产业资源,构建上下游交织、供需两侧交错、产学研交融的共赢共生分工矩阵。



凭借新兴产业基础、区位交通、高校科研及人才资源等综合比较优势,湖北理应把握先机,力争成为中部地区融入全球产业链新格局的策源地,引领未来中部崛起。


把握县域城镇化建设机遇,加快推进县域进位


“郡县治,天下安”,自秦设郡县两千多年来,县域治理一直都是泱泱中华发展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曾讲:“在我们党的组织结构和国家政权结构中,县一级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的重要基础,也是干部干事创业、锻炼成长的基本功训练基地”。


相对我国经济发达省份,县域经济恰恰是湖北发展最为薄弱的一环。


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域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对县域功能定位、培育特色产业、扩大就业岗位、完善配套体系、夯实县城运行支撑、强化公共服务供给、提升人居环境、提高县城辐射带动乡村能力以及深化机制创新和政策保障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


未来,将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建成各具特色、富有活力、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县城,与邻近大中城市的发展差距显著缩小,这标志着我国县域建设正进入全新时期。


湖北应牢牢把握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将推进区域协同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各县应主动对接区域中心城市,推动“区域中心研发+县域制造”,加强创新链与产业链共进,加快推动县域经济争先进位。具体来讲:


一是找准上级政策在湖北落地的着力点,向改革要活力。以扩权强县为契机,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更大力度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增强县域发展动力和活力。


二是找准先进经验在湖北县域嫁接的结合点,向开放要空间。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之间产业链、市场、人才、技术等方面合作。


三是找准县域经济在湖北实践的突破点,向创新要动力。最大限度利用好外部优势资本和科技资源,抢建平台、抢夺人才,已智兴业,以智取胜。


整合省内内陆港口资源,全流域打造黄金水道


长江经济带最重要的资源就是利用长江水道打造枢纽经济。2013年7月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前往武汉新港阳逻集装箱港区考察(注:阳逻港是湖北最大的码头集散地,位于天兴洲以东的长江岸线上,现已成为长江中游集装箱吞吐量最大的港区,同时也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习主席冒着大雨,卷起裤腿,打着雨伞,趟着积水,详细了解港口货物吞吐量情况。他强调,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长江流域要加强合作,充分发挥内河航运作用,发展江海联运,把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


湖北“得中独厚”“得水独优”,省内水系极其发达,拥有包括武汉、宜昌在内的诸多沿江城市,全省境内长江通航里程1038公里,高等级航道里程2090公里,共有内河港口51个,其中4个主要港口、14个重要港口,数量居长江沿线省市前列。


然而,根据交通运输部数据,2021年全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前20名中,湖北仅武汉港入围,排名位列最后一位;而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前20名中,湖北无一港口入选。多年的无序竞争、功能单一、资源整合力度薄弱等问题使得丰富的水系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


2021年6月30日,湖北省港口集团挂牌成立,省港口集团与襄阳、宜昌、黄石等10个市州政府及省交投集团签订协议,将持有的长江、汉江沿线国有港口资产划转到省港口集团,确定大小各类企业57个、划转资产16项、划转股权17家。自此,湖北省港口资源整合大幕正式拉开。


此次港口整合,是一次跨行政区域、深层次的港口资源整合,对长江中游经济带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笔者建议,在整合港口资源的同时,要着力加强经济带产业的优化提升,加快谋划内河沿线如绿色工业、制造型服务业、国际加工贸易业等适配产业及重大项目,使黄金水道产生黄金效益,打造长江中游经济带中心城市及区域枢纽节点。


提升园区发展能级,夯实核心产业全球竞争力


从世界上第一个高新科技园区美国“硅谷”开始,到德国慕尼黑科学园,再到日本筑波科学城,高科技的产业园区在全球范围内都被视作加速产业发展、引领时代的重要载体。根据赛迪顾问园区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2021中国园区高质量发展百强榜,江苏占据其中18席,独占鳌头,湖北与山东以7席并列第四。


图:2021年中国园区高质量发展百强榜省市分布TOP8,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湖北虽排名该榜单前列,但关键经济指标与先进地区及标杆园区仍有较大差距:


一是经济总量方面,湖北上榜的7个园区GDP总量约7500亿元,而江苏、广东两省上榜园区GDP总量均超过2万亿元。


表:江苏、广东和湖北百强园区

资料来源:赛迪顾问


二是标杆园区能级与效益方面,湖北排头兵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位列全国第六,2021年GDP总量为2401亿元,而排名位列第三的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2020年GDP已接近7853亿元,以“亩产论英雄”看两者更是存在巨大鸿沟(前者为30.9万元,后者达328.27万元)。


三是核心产业全球竞争力方面,与长三角和大湾区百花齐放相比,湖北能够在国际上叫得响的只有光电子信息产业。笔者认为,作为我国覆盖国土面积、城市数量、人口、经济总量仅次于长三角的长江中游特大型城市群的领头羊(覆盖城市数量31个、国土面积31.7万平方公里、人口1.3亿,经济总量达10.1万亿),湖北在园区定位和建设方面不仅要区域对标,更应该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加快建设“国之重器”平台载体,融入全球竞争环境,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


表: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VS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部分运行指标及效益对比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整理


未来,湖北的经济发展要赶上东南沿海“尖子生”,园区的提质升级将是重要支撑。具体来说:


一是提升创新能力。始终坚持开放与创新融合,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园区高质量发展。提升汇聚全球创新资源要素能力,系统推进自主创新示范区、海外创新中心、异地合作园区等平台建设,高质量“引进来”与高水平“走出去”齐头并进、本地园区和合作园区比翼齐飞、本土创新与离岸创新融合互动,加快将“中国光谷”打造成“世界光谷”的步伐。


二是提升人才汇聚竞争力。始终坚持以人才集聚引领项目集聚、资本集聚和产业集聚,全面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建立完善与国际接轨的创新引才、育才、用才机制。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全力引进顶尖科学家和旗舰型人才团队。探索设立国际化高端人才特区,开展技术移民、离岸创业等试点,制定全球人才地图。依托园区高校和科研院所,布局顶级职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人力资源园区,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三是提升省内地标产业的全球地位。加快打造“光芯屏端网”世界级产业集群及新一代汽车、大健康、现代化工等万亿产业集群,加快由“静态园区”向“枢纽园区”转型。


图:位于武汉光谷未来科技城的武汉新能源研究院大楼


四是提升产城融合品质。推进园区城市更新,积极谋划构建精细化、智慧化、国际化的面向未来的“城市+园区”框架,全面提升园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集聚辐射能级。加大优质公共服务多元供给,努力提升园区现代化治理能级,力争形成一批全国园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典型样板区。


凝聚楚商力量,优化营商环境


“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是全国人民对湖北商人最直接的印象,这句俗语的正解其实是表达楚商聪明能干、敢闯敢拼、“不服周”的精神。中国商帮的历史版图中,楚商有着突出的商业地位,从先秦的楚国,到近代的汉口,楚商一直都是万商云集的强大商帮。


现今楚商在中国各地发展迅猛,目前全国带有“楚商”字号的商会多达100多家,在全国商帮排名中位列第五,中西部地区排名第一,并涌现出众多杰出的企业家。如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360科技董事长周鸿祎、九州通医药董事长刘宝林、小彭汽车创始人何小鹏、卓尔集团董事长阎志、泰康集团董事长陈东升、劲酒集团董事长吴少勋等,涉及领域大多是各地方政府均翘首以盼的电子信息、互联网科技、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以及金融、食品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



2020年武汉疫情爆发,“楚商精神”在这场抗“疫”战斗中再次被诠释和升华。他们发起现金捐赠,还在全球范围内紧急采购医疗防护物资,源源不断为家乡湖北输送“粮草”和“弹药”。


楚商在家乡经济建设方面同样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以广东为例,据统计,90%以上的广东省湖北商会会员企业在湖北都有投资。近10年来广东省湖北商会促成会员返乡投资项目300多个,投资总额超过2000亿元,并组织150多次项目考察活动,成为鄂粤两省经济合作交流的桥头堡。


然而 ,“楚商回归”并非是一句口号,政府要着力打造优越的营商环境与之匹配。长三角日报与华略智库共同发布的《长三角高质量营商环境指数报告》中提出公共服务环境(基础设施等)、创新环境(制度投入等)、人力环境(人才服务等)、市场环境(经济活跃等)以及金融环境(金融发展等)五大指标来衡量区域营商环境水平。


因此,湖北要做好“楚商回归”工程,不仅要打好乡情牌,更要打好服务牌,借鉴浙江等地经验,从以往的单个项目到更注重产业链引进,在“亲商、利商、留商、暖商、敬商、懂商、悦商”做足功夫,让湖北的发展氛围越来越浓,发展环境越来越好,发展竞争力越来越强。


 下面这些文章,可能你也喜欢   

【原创】竞逐“中三角”龙头:湖北能否胜出?(上)

【原创】长三角不“重样”了

【原创】华略智库张莉杰:科技招商“新赛道”,长三角凭何领跑?

【原创】华略智库陆辰佳:科技赋能产业的长三角科技城“范式”

【原创】华略智库张莉杰:群雄逐鹿,谁是“电竞之都”?

【原创】疫情大考后,上海为何定下智能终端产业大目标?

【原创】最重视“飞地经济”的浙江为什么值得学习

【热文】黄奇帆必读雄文:人生如招商,必须要有重组思维!

【热文】黄奇帆重磅演讲:当下最紧急的3件大事!

【热文】大数据告诉你:京沪粤苏浙,分别都在“虹吸”谁?



别忘了点赞+在看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