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试论百强县如何破局县域发展瓶颈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国农村科技 Author 李守辉 郭林涛



作者:李守辉 上海华略智库开发区研究院院长;郭林涛 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碳中和分会副会长、黄河科技学院平原新区筹建指挥部指挥长

来源:中国农村科技(ID:nckjlsh-2012)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如何推动我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深入剖析了我国百强县突破发展瓶颈的经验做法,并从它们身上总结出如何引导县域经济突破自身发展天花板的对策建议,一起来看!全文5543字,阅读约14分钟
华略原创音频上线,欢迎收听音频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那么,什么样的发展才是高质量的发展?来看一看改革开放最前沿、最早探索高质量发展的领跑者。作为区域经济的特色板块,县域经济的强弱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兴衰。受到后工业时代加速繁荣城市经济的挤压影响,县域经济特别是百强县率先遇到并承受“成长的烦恼”。破局“成长烦恼”、突围县域发展,日益成为经济百强县在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亟须克服的困难瓶颈。


百强县发展瓶颈


根据2022年赛迪中国县域经济百强报告,全国百强县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如百强县中有43个县(市)GDP超过“千亿”;在强县富民上,百强县人均GDP达到12.9万元,高于全国(8.1万元)近60%;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万元,高于全国(3.5万元)26.1%。总体看,百强县经济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已经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县域发展正处于提速换挡、结构调整的关键阶段,但创新资源集聚能力不足、承载新技术新成果应用场景等问题依然存在。如何破局?只有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把人才作为支撑县域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能打造县域发展新引擎、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以创新支撑引领县域高质量发展。


百强县突围破局的有益探索


作为县域经济的佼佼者,特别是长期霸榜前十的百强县,纷纷立足自身实际,自我加压,持续挑战自身发展极限,因地制宜、八仙过海探索出各自的突围破局之路。


核心城市跟随共生发展型

打开百强县全国分布地图,80%以上的县均在副省级(含省会)城市周边。以全国最强县——环沪第一站昆山市为例,该市早早就把融入大上海、配套大上海、服务大上海作为自身快速“成长”的法宝,探索形成了“大树底下种好碧螺春”发展奇迹:18年长期领跑全国百强县,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GDP突破5000亿元,赶超8个省会城市,人均GDP超欧盟和韩国,县域人口超过141万,列入全国Ⅱ型大城市,被誉为“中国最强县”。


昆山市融入上海、从上海获益的途径有四条:


一是先行互联互通基础设施。从沪宁铁路起步,到全国第一个跨省地铁开通,昆山与上海主城区实现了“陆水铁”多途径畅通、30分钟便捷到达。


二是高效融入环沪产业分工。联合上海虹桥商务区、张江科学城、临港新片区、紫竹高新区,昆山与上海形成了“上海研发+昆山转化”产业协同分工生态圈。


三是共建共享同城公共服务。除建立了两地公务员交流挂职和教育培训常态化机制外,昆山还对标同城化标准,率先实现两地省际养老、医保、公积金等社会保障跨区统筹,以及两地毗邻区城镇和社会同城共治等。


四是无缝对接规划战略制度。不仅复制推广了上海双自联动及两地营商环境等创新举措,还携手规划建设淀山湖世界湖区,率先谋划落实G42科创走廊、环淀山湖战略协同区、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花桥—安亭—白鹤城镇圈等。


工业迭代升级自驱发展型

从产业链供应链角度看,“中国制造”的强大主要源于遍布全国以极致化产业分工为支撑的县域特色地标型产业集群。以传统产业持续迭代升级的晋江为例,其鞋服传统产业就是从1979年第一双家庭作坊鞋子仿品起步,到2021年全市鞋服产业规上工业产值达2704.07亿元,培育出“安踏”“特步”“361度”“鸿星尔克”等全球知名品牌。


晋江做强地标鞋服产业链群的举措主要有四条:


一是产业组团链式集群发展。从“一双仿制鞋”出发,通过40多年以需求为导向蔓延增长,晋江鞋服纺织工艺、材料、技术、品质不断提升。目前已形成了2000亿级品种、规格齐全的制鞋与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其中仅制鞋就有5000+以上生产线,全市运动鞋、旅游鞋产量占国内的40%、世界的20%。


二是科技品牌双轮驱动。晋江高度重视鞋服的科技品牌价值,先后招引了中纺院海西分院、中国皮革和制鞋研究院、国家纺织服装质检中心等多家国字号科研平台,在全球布局了4大人才资源联络站,通过“安踏”收购“亚玛芬”、“特步合资”塑造“新圣康尼”国际跑鞋品牌等并购、自主培育品牌行动,形成立足晋江、引领全球的产销一体的产业链供应链。


三是智改数转传统产业。通过构建商品中心、库存中心、订单中心、结算中心、营销中心、促销中心等“制造业+大数据”平台,建设智能生产线、无人车间等,不断提升全行业的生产效率,促进鞋服产业线上与线下,货品、订单与终端,先进制造与品牌宣传营销的有机融合创新。


四是抢跑领跑鞋服市场。从1999年“安踏”乒乓明星的“名人+央视”市场营销模式,到2004年“七匹狼”鞋服行业整体登陆资本市场,到2009年“安踏”多元电商销售和全球品牌组合并购,再到当前主推的鞋服新国潮,晋江系鞋服企业始终先人一步,抢占鞋服市场潮头,抢跑领跑鞋服市场。


科技赋能抢跑助力发展型

面对科技人才的“天然”制约,从产业科技创新入手,围绕技术研发本地化、生产规模化、反馈体系化三个关键环节,引导城市更多的创新成果在县域实现转化孵化,必然是县域实现弯道超车的最优选择。


从长期霸榜前十的7个百强县科技创新看,以创新策源地科学城为标志的昆山、江阴处于县域科技创新的领跑者位置,以创新应用转化为标志的常熟、张家港、慈溪、晋江等处于县域科技创新的主流,以数字融合创新为标志的义乌处于县域创新的新路径。


以制造业第一县、科技创新领跑的江阴为例,通过“一湾一谷”科学城和环大学园建设等制造业“强身健体”行动,以科技策源为支撑的新能源、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4个新兴产业日益成为江阴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底牌”。


江阴市在科技产业布局上:


一是超前布局“一湾一谷”两大科学城。如“一湾”的霞客湾科学城,通过谋划布局加速创新坊、智造转化坊、应用研发坊、未来创智坊四个组团聚落,重点发展“智造+”“数字+”“服务+”“生态+”“4+X”产业生态,全力支撑江阴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二是布局创新策源高能级载体。围绕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江南大学江阴校区,江阴率先布局建设了南京理工科技园、江南大学科技园、数字创新港等高能级科技创新载体,通过打造形成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助推4大新兴产业扩量扩能。


三是培育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通过实施“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计划”和“平台+载体+项目计划”,江阴建成了8个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7个省级科技产业园、3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形成了5个千亿级创新产业集群和5个500亿级创新产业集群。


四是推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江阴高度重视科技金融生态建设,建立江苏省科技企业融资路演服务中心江阴分中心,引进共同设立了产业专项基金、创投基金、创业基金,完善了“澄科贷”“锡科贷”“苏科贷”三级风险补偿资金贷款体系,引进共同设立了产业专项基金、创投基金、创业基金,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金融科技创新生态,为产业转型升级助力赋能。


最优成本驱动引领发展型

从宏观经济体系看,如何打造最低成本洼地、营造最优营商环境将成为下一步区域竞争焦点。对于县域经济而言,机场、高铁、高速公路+互联网的“3+1”高能级基础设施,以及最优营商环境将是新时代高起点县域经济的竞争焦点。以“一无所有”起步到“世界超市”的义乌为例,从改革开放初“一无所有”“最不可能地带”的浙江中小城起步,义乌通过市场化力量不断优化降低软硬设施成本,一步步走富、走强、走大,成为全球知名的“世界超市”,民富县强。


探究义乌“发展奇迹”的原因主要有四条:


一是迭代升级打造成本最低交易市场。从1982年“小商品市场”算起,义乌市场先后经历6次迭代(“草帽市场”“马路市场”“批发市场”“室内市场”“国际商贸城“”场景市场”)。目前第六代“场景形态”支撑的新型市场,如生产企业“一体化”展示贸工科、经营户低成本甚至“零成本”的全渠道销售、进口商品“零关税”进入“新型进口市场”等,这些举措均让义乌市场综合交易成本全球最低。


二是打造最低物流成本通道。通过打造集海、陆、空、铁、邮、保税为一体的“交通大码头”,畅通公路、铁路、海路、航空、邮路、网路、义新欧、义甬舟等“新八路”物流体系,推广物流商品大批量集采、引进物流大量竞争、灵活用工模式等创新举措,使一个既不沿海也不靠江的内陆义乌成为全国最优物流交易枢纽。目前,义乌快递业务量长期保持全国县级第一或第二、每单均价全国最低。


三是打造暖心贴心的青创之城。依托“义青春”之“青年望道”“青年善育”“青年健康”“青年幸福”“青年双创”“青年人才”“青年生态”“青年建功”“青年护航”“青年融合”等10大工程28条举措,义乌即使在疫情期间还新增首次来义大学生10.6万人、18万社会青年,成为青年创业首选地。目前,义乌14-35岁青年有73.2万,占全义乌总人数的39.4%。


四是打造超一流营商环境。作为一座建在市场上的城市,义乌始终对标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样板城市,以“数字+”“平台+”“党建+”为牵引,高标准打造办事一次不跑、政策一次到位、信用一网通享、服务一生相伴、需求一号响应、作风一流标准的“六个一”窗口服务,并坚守“放水养鱼”原则不断完善无事不扰、包容审慎的监管机制,持续优化提升健康有序的市场生态和更加亲清的政商关系。



百强县突围破局的对策建议


进入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百强县呈现强者更强、中者放缓、后者乏力的整体放缓的发展态势,最突出的表现为部分百强县开始出现人口负增长。今后乃至相当长一段时间,区域发展大逻辑必将会以都市圈、城市群为特征的城市经济主导,县域的劳动力、资金等资源要素以及市场主体将会加速流向区位优势更强、聚集效应更优、发展生态更好的中心城市,县域经济发展将面临更大挑战和困难。


在这一逻辑下,如何引导县域经济突破自身发展天花板,从头部百强县突围破局实践探索看,以外为先,“借”“建”结合,内外合一是高质量发展第一要义,在“借势”“借能”“借力”“建绿”“建圈”中激活内生动力是高质量发展首选之策。


“借势”

借都市圈和城市群发展大势,全方位推进中心城市的卫星县(市)融入都市圈和城市群,全方位承接中心城市产业、人口、科技以及非城市核心功能的外溢。


一是融入快捷通达的高能级交通网络。即以高铁、城际、高速等高能级交通线路为重点,加强中心城市与县卫星城的联系,实现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


二是参与区域产业分工协同体系。即以高新区、经开区等重点产业园区为载体,以都市圈、城市群产业规划、产业链图谱为核心,协同布局企业总部、研发基地、生产基地,实现都市圈、城市群内产业一体化发展格局。


“借能”

借助都市圈、城市群的中心城市枢纽能级,通过中心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延伸,依托区域一体化提升县域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一是参与构筑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城镇空间。遵循都市圈、城市群新发展阶段空间演化规律,以“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县城—重点镇”多中心、网络化均衡型都市圈/城市群城镇化体系为模板,以经济功能组团重构高质量发展的县域城镇体系。


二是承接中心城市服务功能延伸。借力中心城市在都市圈、城市群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的枢纽辐射功能,引导县城建设面向社区、功能复合、便民惠民的邻里中心,构建便捷舒适、全域覆盖、层级叠加的15分钟生活圈体系。


三是全力参与全域一体化建设。完善与都市圈、城市群对接机制,重点围绕重大规划共统、科技创新共促、产业协同分工、基础设施共建、城市品牌共塑、公共服务共享等领域,谋划一批对接一体化的重大项目、重要平台和重点改革,促进都市圈、城市群资源要素在县域内自由流动。


“借力”

借助邻近中心城市的科技创新驱动力,着力推动县域经济融入到高能级科技创新城市的开放创新网络中,借力与中心城市构建县域经济提能升级的创新共同体。


一是参与建设科创联合体。瞄准县域重点产业链,依托创新城市的充沛科技创新平台,参与建设“中心城市—县城”科技创新共同体,用市场化手段引导科技创新城市的研发成果在县域量产、实现产业化。


二是共建新型研发机构。与大院大所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构建从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到技术研发、成果产业化的正向转移转化体系,打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三是建立县域经济的科技创新飞地。结合县域经济科技创新需求,主动在科技创新资源富集地建立科技创新飞地,强化协同创新模式,加快县域制造与中心城市研发创新的良性循环。


“建绿”

借助“双碳”目标下的绿色低碳技术,构建县城产业社会绿色低碳发展体系。


一是推动县域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县域传统产业要引进绿色低碳技术进行清洁生产和循环化改造促进,建设一批绿色园区、绿色工厂,健全完善碳排放权、排污权等交易机制,提升环境整治和污染治理水平,构建零碳新工业体系,促进县域产业转型升级。


二是大力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生态资源好的县要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能源资源业、生态服务业、生态工业等,参与生态产品市场建设,全力推进生态产品高效化和生态产品品牌化,实现生产总值(GDP)和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双提升。


“建圈”

借助建设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圈,坚持硬指标和软环境双轮驱动,建立一流营商环境。


一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强化竞争政策基本性定位,完善普惠化、功能性产业政策,构建多层次激励和保护企业家精神的长效机制,推动县域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是建立青年创新创业乐园。借鉴义乌青创之城建设经验,出台多项暖心贴心举措,构建青年创新创业生态,加快建成青年创业首选地。


三是营造稳定公平透明营商环境。以更快更好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为导向,完善负面清单管理措施与行政许可事项相匹配的制度,优化提升高效便民的新型“互联网+政务服务”,对标一流营商环境城市打造高品质县域发展环境。

下面这些文章,可能你也喜欢【】原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如何打造江南水乡“魅力湖”?【原创】寻找新能源产业“爆点”,为什么苏州相城区值得期待
【原创】后疫情时期国内文旅经济发展新特征【原创】长三角的“湖区经济”优势何在?未来何从?【原创】长三角的“湖区经济”正在加速崛起
【热文】华为冲破封锁携5G回归:“轻舟已过万重山”【热文】关于躺平式干部,这篇调研报告说透了!【热文】河南小县靠“薅羊毛”,一年赚130亿?【热文】福建省长撰文谈文明传承,文字功底深厚!【热文】华为如何“遥遥领先”?任正非最新“人才论”,信息量大!
别忘了点赞+在看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上海华略智库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