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微论神聊‖世界地球日/谈谈广西地质遗迹美景

陶琦 自然微论坛 2021-02-01

2017年4月20日,《国土微论坛》举办第28场“微论神聊”活动,由地质地理科普作家陶琦主聊“从地球日谈广西地质遗迹美景”。主持人:陈炜。

 

主聊人:陶琦,网名琦琦,笔名姗妮,地质地理科普作家。就职于广西国土资源宣传中心,任《南方国土资源》杂志编辑部副主任,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会员,广西作家协会会员,广西壮族作家创作促进会会员。曾在广西民族报社、《女性天地》杂志、《三月三》杂志任记者、编辑。已出版长篇报告文学《非常突破》(获第五届宝石文学奖提名奖)《良田梦》《走进广西地质公园》。致力于宣传普及地质地理知识,写有地质遗迹景观、温泉等系列地学科普游记,《走进广西地质公园》是首部全面描绘广西地质遗迹景观的科普游记。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i0395sfywlg&width=500&height=375&auto=0

地质遗迹,是我们了解地球的一个窗口。

我们常说的地质遗迹,并不是所有的地质产物。地球历经46亿年的漫长地质历史演变过程,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地层剖面、地质构造、古人类遗址、古生物化石、矿物、岩石、水体和地质灾害遗迹等,具有独特性和典型价值的,才是人类所关注的地质遗迹。

我主要讲两部分地区,水墨山水的喀斯特地区,还有以彩色为主的岩浆岩、丹霞和类丹霞砂岩等地区,基本覆盖广西所有地貌类型。

 

水墨地貌:石灰岩喀斯特地区

巨厚的喀斯特基岩层,晚古生代海洋沉积厚达数千米的碳酸盐岩地层


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之广泛,类型之多,为世界所罕见,碳酸盐岩石也就是石灰岩,在全国各省区均有分布,以广西、贵州全境,还有云南东部地区分布最广。广西的桂林喀斯特、环江喀斯特被获准列入“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遗产名录。

喀斯特(KARST)即岩溶,“喀斯特”(Karst)原是南斯拉夫的一个石灰岩高原的地名,那里有发育典型的岩溶地貌。喀斯特又称岩溶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石膏、岩盐等)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流水的冲蚀、潜蚀和崩塌等机械作用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这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的总称。由喀斯特作用所造成的地貌,称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

广西的喀斯特基岩层是巨厚的,形成时间漫长。桂林喀斯特基岩层主要由海洋沉积厚达数千米的碳酸盐岩地层组成,在距今4亿~2.5亿年前晚古生代形成。

桂林喀斯特是“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演化史完美结局的呈现。峰林、峰丛、洞穴等典型岩溶地貌,在漓江一带山水相映。没去过桂林的也大都从照片图片了解到,乐于山水的人,都会喜欢桂林山水。

没来过广西的朋友,我建议第一站先到桂林,看看桂林两江四湖,看看漓江那宽阔的岩溶峰丛峡谷,欣赏九马画山等如水墨画卷般的喀斯特岩壁,还有阳朔峰林平原的山水田园。

与云贵高原相比,桂林喀斯特形态更为丰富,地表象形山峰象形石较多,观赏价值高,象鼻山就是典型证据。

桂林目前的岩溶地质公园有三个,阳朔遇龙河地质公园,灵川海洋山地质公园,灌阳文市地质公园。

被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称为“碧莲玉笋世界”的阳朔,胖墩型竹笋般的碧莲峰,就是古海洋生物礁。遇龙河两岸有典型的陆上岩溶峰林平原、峰丛洼地和水体景观,即使只是在汽车上走马观花,也能让人大饱眼福。

阳朔全县境内,有2万多座千姿百态的岩溶山峰,耸立在田园中河流旁,山峰平均密度3.4座/平方千米,石峰最密集的地方,密度达8座/平方千米,如果不慢慢地游,肯定会错过很多精致的自然美景。

在阳朔游玩,最为适合的游览方式是步行、骑行和水上竹排漂流。骑行我建议大家骑电动自行车,能更深入景中,也比普通自行车省力。人在景中慢慢行,如在立体山水画卷中,非常惬意。

来到桂林,时间够的话,可以去看看灵川海洋山地质公园的硅化石、瀑布群,还有灌阳文市的剑状石林。当然,桂林并不只有岩溶地貌,可以爬主体为花岗岩的猫儿山,去资源八角寨国家公园看看美丽的丹霞螺型山峰。

 

水成利斧:峰丛带的漏斗型垂直下渗流动、峰林带的地表河水平流动

广西的喀斯特基岩层是巨厚的,但在地表上看,我们人类的眼晴很难感受到地层的厚度。

如果想直观感受喀斯特基岩的厚重,可以到广西大化七百弄国家地质公园看高峰丛低洼地。

在国际岩溶学界,桂林—阳朔的峰林谷地地貌景观被公认为是塔状喀斯特地貌的典型代表,而大化—都安一带的高峰丛深洼地则是世界锥状喀斯特地貌的典型代表,它们都是具有世界自然遗产资质的地貌景观。

峰丛是很多山峰成丛出现的意思,其最大的特点是山峰基座相互连接。在一些地方,如果有那么一座拥有几个山峰的山,往往会成为当地的名胜风景。而在广西大化县,这些挨在一起的大山,它们加起来超过上万个山峰。其中在251平方千米的七百弄乡境内,底部基座相互连接的山峰800米以上的就有5000多座。

这片峰丛喀斯特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是沉积了厚达4000多米的纯净的碳酸盐岩,形成于距今2.45亿~3.8亿年浅海环境,历经1亿多年的沉积。

在该园区的千山万弄观景台,可见四周无数总体以锥状为主的石峰群,峰上有峰,峰外有峰,万峰林立,如同无边无际的山海,层层相拥,异常壮观。据说,每当云雾弥漫,世界仿佛充满白色浪花,群峰犹如海中孤岛。

进到大化七百弄地质公园的入口处,大山陡直的岩壁像巨大的手掌挡在我们面前,将人的视野堵得满满。这面山壁相对高度有350米,上面的盘山公路有4000米长。“之”字形看似几条随意刻的直线,互相连接在一起。到达山坳口,这座巨大的山才开始分叉成很多山峰,形成峰丛山谷。

岩溶峰有多高,洼就有多深。峰顶高程900~1000米以上、洼地深度300米以上的峰丛地貌称为高峰丛深洼地地貌。

理论上峰林是从峰丛进一步发育而成的,然而这只是岩石基础。实际上,水蚀的条件不仅仅是日积月累地冲刷的一个量的问题。

喀斯特地貌中,峰林在是由丰富的地表河网冲击侧蚀峰丛形成的,地表显示的就是典型的山水田园,有山有河。

而喀斯特峰丛区地带是没有地表河网的,我们常说的岩溶旱区指的就是这部分地区。喀斯特峰丛是因边缓河谷和区域内地下河深切,使得降水入渗产生垂直蚀化形成的。即降水向岩石裂隙集中渗漏,垂直深切,使地表岩溶化,岩溶平原肢解破碎,逐渐形成高峰丛深洼地地貌。

所以说,喀斯特峰丛发育成峰林,需要水流在峰丛中由漏斗型垂直流动轨迹,变成地表河的水平流动轨迹,这只能等待大自然的翻云覆雨之手。因为只有地质环境大变化了,水流的总体方向才会发生逆转。

    由于大量降水入渗,岩溶峰丛地表没有河流,但峰丛下面会形成地下河流。

七百弄之下有广西地苏地下河,是世界上枯水期流量最大的地下河系统。

该地下河的地面出露溶潭群,也就是地下洞道的天窗群,都位于七百弄公园旁的都安地下河国家地质公园内,地下河专业探险潜水队员也是从这里进入峰丛地下进行科研考察。该园区“一河、百窗、千谷”的秀美景色,可让大家窥探岩溶地下河之美。

水体是地质遗迹景观的一部分。每年4月春暖花开之际,都安地苏地下河的天窗群会出现数量庞大的桃花水母,每年的7~9月,达到高潮。

桃花水母被誉为“水中大熊猫”,最佳生长环境是无污染、人为痕迹少的弱酸性水质,若水质受污染,它们有可能在数日之内灭绝。

桃花水母在水色碧透的地下河溶潭,舒展着它们那如粉白花瓣般的肢体,在水中蹁跹起舞,向我们演绎着地下河秘境神奇美丽的故事,这是大自然对地苏地下河水质的肯定。

 

水是“女汉子”:水对巨厚喀斯特岩石的溶蚀与搬迁

从地下河,我们可以窥视远古洞道形成的秘密。

所有大型洞道形成最初,都有一个为水体充满洞腔的很沉闷很漫长的经历。我们现在可步行进入的旱洞,是地壳隆起的结果。

巨厚的石灰岩是发育高峰丛、地下河与大型洞穴和天坑等岩溶地质遗迹的物质基础。看似柔弱的水,其实是个女汉子。它是大自然的工匠,是大自然的雕塑师。特别是喀斯特地貌的功臣。

广西乐业—凤山世界地质公园是岩溶公园,园区虽大,但在任何一个小景区,都可以同时看到天生桥、洞穴、天窗和天坑等地质遗迹,因为他们是由此及彼的发育序列,互相伴生,并非完全独立,但整体上园区内又有着相对封闭的生态圈。园区内地质遗迹颇多,保存了全球第一的天坑群、天窗群和洞穴大厅堂群,还有目前跨度世界第一和第二的岩溶天生桥,园区中还有大量古生物遗迹。这与区域内发育着两大完整的大型地下河流域系统有关。


说到乐业—凤山,就不得不提到核心景观天坑群。

天坑群为核心景观的地质公园,在广西除了世界公园乐业园区,还有环江文雅地质公园、东兰地质公园等。

乐业—凤山世界地质公园天坑群中,大石围天坑的平均宽度与深度均大于100米,垂直深度达613米,深度位居世界天坑第二。大石围的东西长600米,南北宽420米,容积约0.8亿立方米,天坑容积位居世界第三(园区中的巴马号龙天坑容积位居世界第二,但其深度较大石围略浅,口径比大石围大,观赏性略差)。 

这么说,大石围天坑完全可以将被毁掉的美国世贸大厦容纳其中,且大厦顶端还未露出地面。

问题是这里从前并不是大坑,而是完整的石灰岩山体,这么大一个坑是如何形成的,坑里原来那满满的容积约0.8亿立方米石灰岩去哪里了?

有人曾经猜测这是被天外陨石击中造成的,但能造成如此大坑的陨石怎么一点儿行迹都没有。

其实,这个地貌是与地下水在漫长的地质历史长河中对石灰岩的溶蚀、搬运有关。流水将岩层不断溶蚀,使岩层发生突发式或渐进式的崩塌,水流又将这些崩塌物不断地输出,直至整个地下崩塌空间露出地表,形成塌陷天坑。

面对大石围天坑,以前我曾为“水滴石穿”而震撼,如今想像着这如此巨大的岩体经历漫长的历史后,被水这个看似柔弱的神奇的大自然工匠锲而不舍慢慢地溶蚀和搬走,我又再一次深深地被震撼,再次对水和大自然深深敬畏。

 

关于水流变小

我们感谢地球在静谧环境中,在漫长的时间里,维持各种形成条件的稳定,感谢水这个工匠,为我们雕塑这些美景。

然而,很多人都很明显察觉到,大陆上的地面所见的流水却是越来越少,河流水量变小,让人忧虑。

李白有诗“飞流直下三千尺” 的江西九江庐山三叠泉,垂直落差为208.86米,而位于桂林市资源县延东乡同乐村境内的宝鼎瀑布一波九折相对高差近700米。有人说,宝鼎瀑布既有黄果树瀑布的磅礴气势,又有庐山瀑布的婀娜妩媚。

徐霞客赞之“上方,瀑长如布;中凹,瀑转如倾;下圆整,瀑匀成帘。”瀑布周围资源县、全州县一带,在徐霞客的游记中,溪瀑甚至大型瀑布,一个接一个。然而,如今就是宝鼎瀑布,水量也少了许多,在枯水期的时候,特别明显。

从物质不灭定律来说,水分不可能消失,但它应该是离开去了别的地方。

听说罗布泊曾经真的是一个湖泊,而不是现在的沙漠戈壁,楼兰也曾经绿树成荫,这些都几乎只能算是传说,也相对遥远。

然而在广西,漓江的水量也出现变少现象。生态在向我们提出抗议,我们做了什么,会让充满灵气的水离我们渐渐远去,需要人类以反省的心态来思考。我们该如何珍惜水资源?我们对水疏导方法对了吗?我们用水的方式对吗?

近年来,警醒的人们开始努力地实施漓江补水工程,非常吃力,有些成效,值得安慰,但仍需努力。

大自然是令人敬畏的,造物有自己的法则,人类只有顺之。

 

钟乳石:岩溶次生沉积物,是水对溶洞的重塑装饰

水是大自然的神奇工匠,岩溶洞穴也可以证明。

洞穴是一个神奇的地方。我想这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天穹之下,人会感到自己的渺小。其实在洞穴小天地中,人也会感觉到自己十分渺小,我是真实地经历过并且为之震撼。

在广西,洞穴普遍分布,特别是岩溶洞穴。乐业—凤山世界地质公园的整个园区内,洞穴大厅密集分布。整个园区中底部投影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的洞穴大厅有近百个,大于10000平方米的大厅24个,其中超过25000平方米的大厅有7个。

千姿百态的钟乳石是溶洞的珍宝。

水依然是钟乳石形成的主力,然而水在钟乳石形成和洞道形成上是两个相反的作用。

在喀斯特地貌形成中,首先是水在岩石中开拓的过程。水看似柔弱,却是大自然的大刀和阔斧。

如果将历史浓缩播放,就明白水这种溶的方式其实是粗暴的,水体充满洞腔,并如刀似斧砍出洞道,使洞腔越来越大,越来越长,而且砍的是那么地随意。接着出现洞穴大厅,接着形成洞顶天窗,形成天坑、天生桥……

钟乳石是岩溶次生沉积出来的,由大自然之手—水,重新捏出来的。

溶蚀而形成的洞腔中,充满沉积形成的钟乳石。两种矛盾现象的结果和谐地在洞道存在。这又让人明白,大自然并不是随意的,它有自己的法则。

由于溶蚀作用,岩溶洞穴中的地下水,往往含碳酸氢钙较高。钟乳石其实就是溶洞里,地下水中含有的碳酸氢钙在过饱和条件下沉积而成的各种化学堆积物:从洞顶往下悬挂的叫石钟乳;从洞底往上生长的叫石笋;石钟乳和石笋相接叫石柱;洞壁上的片状沉积叫石幕……

岩溶洞穴莲花盆的形成条件极为苛刻,是洞顶滴水、洞底流水、洞底平静水三者数万年协同沉积的结果,且各种重力和非重力条件要保持数万年不变,才能形成莲花盆。

五六十年前,人们在南斯拉夫一个溶洞中发现了8个莲花盆,世界就为之轰动。而乐业—凤山世界地质公园内的罗妹洞里,让当时前来考察的中外联合科考队的专家们惊呆了。

走入洞内,步步可见莲花盆。左是莲花盆,右是莲花盆,前是莲花盆,后是莲花盆,且模样千姿百态,有单层花盆,有盆中盆,令人叹为观止。

洞内一下发现了296个莲花盆,如果算上盆中盆,有600多个之多,发育的莲花盆数量及规模堪称世界之最,最大直径达9.4米,被称为“莲花盆之王”,目前的发现中排名世界第一。

在震惊之余,专家们没有按惯例以科考队的名字来命名该洞,而是直接冠予“莲花”二字。

广西巴马是长寿之乡,但却有一个水晶宫,是钟乳石的幼儿园。洞内的钟乳石年龄都很小,最大的也不过是30万年而已,也就相当于幼儿园大班程度。洞内空气负离子高达36000~39000个/立方厘米,高出洞外10倍以上,是理想的“天然大氧吧”,是钟乳石理想的发育地。

巴马水晶宫洞内有一对几乎对称的洁白如玉的手掌形钟乳石,上、下手掌的手指张开,伸向对方,似乎极力地想和对方握手,几乎要相连的两根手指最近距离只有约1厘米。

据悉,在一些喀斯特洞穴环境中,发育短短的1厘米厚度的钟乳石大约需要10000年,而在我们巴马水晶宫,大约只需要1000年。

1000年,在地质史上是很短很短的,可能老天爷眨了一下眼的时间都不够,但已经超越我们人类目前能感受的天长地久。有人将此景提名为“千年一吻”,从牵手联想到拥吻,其中如诗如画般的意境让人留连忘返。

广西有许多较为著名的山洞,都值得大家前去一游。

七星岩、芦笛岩、丰鱼岩、冠岩等,南宁伊岭岩、柳州都乐岩、鹿寨九龙洞,这些都值得一游。七星岩徐霞客两次进入,芦笛岩号称国洞,都是名气不小的岩洞。冠岩内的游览方式有小火车、船、电梯等,洞内有300多米直升降电梯,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广西的喀斯特地貌如此丰富。如果想在较短的时间内都有所了解。除了去桂林和阳朔,广西柳州鹿寨香桥国家地质公园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2013年,广西鹿寨香桥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入选全国首届30家“中国最美地质公园”。

“香桥”,其实是一座岩溶天生桥。对于天生桥来说,香桥在规模上无法取胜,但它长宽比例适中,完美和谐地镶嵌在这天成的仙境中,被誉为中国最具观赏价值的水上天生桥,被岩溶学家作为典范收录进《岩溶学词典》(1988年地质出版社出版)。

香桥公园还有岩溶博物馆之称,且在仅5平方公里范围内,天坑、天窗、溶洞、天生桥、峡谷、地下河等等密布,几乎所有岩溶地貌景观都可以看见,游览线路又较为平缓,再加上鹿寨有高速动车可到达,我认为,香桥公园是广西最适宜进行亲子科普旅游的地方。

 

存敬畏和珍惜之心

来探访和欣赏地质遗迹的人们,我最尊重的是广西乐业的飞猫探险队队员,他们是性情中人。

飞猫探险队在地质遗迹的保护和研究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1998年飞猫探险队用8个月的时间走访了乐业县境内的98座大山、300余个洞穴,考察了天坑群中最大的天坑—大石围和一些中小天坑,拍摄了上千张图片,留下了近百万字的考察笔记。

此后,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科考探险都离不开他们的配合。飞猫是当地对鼯鼠的称呼,这种动物十分精灵,攀援如飞。最初飞猫探险队员凭着一根绳索出入于天坑上下,他们身上背负着科考队最重的物资,他们的装备仅仅是一身山寨版的迷彩服、一双球鞋、一顶安全帽而已,只有“飞猫”一词才能形象地形容他们。

如今飞猫探险队组建了飞猫探险俱乐部,2001年6月俱乐部全体成员已被中国地质学会洞穴研究会吸收为正式会员。

他们是飞绳走索的人,但却脚踏实地,言谈中总带着对家乡这片土地的挚爱。从他们的工作照中,我发现每次考察途中及之后,他们的表情不疲倦也不很兴奋激动,似乎很平静,仿佛上天入地对他们是一件平常的事。当他们发现令人震撼的罕见地质遗迹和珍贵物种时,也是以平常的欣喜心态去欣赏,然后拍拍照片就淡然离去,仿佛只要能常看看就很满足,并不要求占有。

 

彩色花样地貌

古火山、花岗岩、丹霞和类丹霞砂岩

 

水与火共舞的奇迹:彩色的古火山口

广西北海涠洲岛是中国最大最年轻的火山岛。岛上的火山岩给我的感觉是彩色条纹的,非常美丽。而在广西防城港怪石滩,那里的火山岩被海蚀成彩色云朵的模样,也是十分好看。

涠州岛地势南高北低,其南湾面向大海,东、北、西三面环山,东拱手与西拱手环抱,一个近似完美的圆形在眼前跳了出来,这在自然海湾中并不多见。这么圆,只因为这个宁静的港湾曾发生排山倒海般的火山喷发,是主火山口南湾火山口。

上岛后,涠洲岛海蚀崖首先给人们献上美的旋律。它们高度由南向北逐渐降低,最高约50米,最低约10米,一般20—30米。其天然的纵向剖面,由粗细不同的偏红色砂岩一层层叠加起来的岩体,那纹路有种令人眩目的韵律美感。

海蚀崖本来是较厚的沉积基岩,海浪携带岩石碎屑或砂砾石不断拍击、冲刷、掏蚀基岩海岸带,形成凹槽、海蚀穴。海蚀凹槽、洞穴被海浪掏空逐渐扩大后,重力崩落作用使悬空岩石垮塌,促使海岸步步后退,形成陡壁悬崖。 

海蚀与溶蚀不同。

溶蚀是一种化学作用,水溶解了石灰岩而形成溶洞,形成天坑、天窗、天生桥。海蚀同样也会形成洞穴、天坑、天窗、天生桥等,但海蚀是一种力学作用,是水流机械侵蚀的结果,冲击力量破坏了岩石的结构,通俗地说就是水的暴力的作用。这种暴力,来源于风浪。

海蚀平台的宽度与波浪作用的强度有关,波浪作用强的地方海蚀平台宽度就大。在海蚀作用下,平台上有海蚀柱、礁石、浪蚀沟等,将火山熔岩一层一层展示出来,因为每层的颜色不同,同色系的深浅也不一致。五彩滩的火山熔岩色彩丰富,线条丰富,常出现一种如玫瑰等花朵怒放的炫丽色彩。

涠洲岛地质公园内共有5个火山口,涠洲岛上有南湾火山口、横路山火山口、鳄鱼山火山口,斜阳岛上有斜阳村火山口和婆湾火山口。它们名为5个火山口,其实是同一个火山,这个火山就像煤气灶一样,有多个火眼而已,其中,以南湾火山口为最大,是主火山口。

岛上无处不在的火山地貌正是约3万年前一系列火山爆发造就的,火山的爆发使得涠洲岛得以完全露出水面。一系列,意思就是涠洲岛为火山多期喷发堆凝而成。

岛上火山岩典型的“石龙构造”,是在地表流动过程中凝固的溶岩流。还有类似的熔岩瀑布构造。岩浆从陡坎地形处,从上至下呈面状漫溢下来类似于小型瀑布,在流动过程中凝固。

涠洲岛的岩浆就这样,在喷涌而出的过程或过程中的一些瞬间,被大自然这个摄影师用镜头定格下来,那排山倒海的气势、石破惊天的场面,就这样被凝固了,给人以视觉和想像上的震撼,造就美景的同时让人心生敬畏。

遇海水迅速冷却收缩凝结而成的的枕状结构,也十分有趣,好象一个个变扁的石头泡泡。广西那坡枕状玄武岩地质公园有枕状玄武岩群,面积约为2500平方米,平均高度在5米以上,形成于距今3.5亿年前的深海环境。是由炽热岩浆从地壳深部以火山爆发的形式喷溢出大海后,遇海水迅速冷却收缩凝结而成的。

 

花岗岩也是岩浆岩:岩浆岩分为侵入和喷出两种

岩浆岩分为侵入和喷出两种。岩浆喷出或者溢流到地表,冷凝形成的岩石称为喷出岩。喷出岩由于岩浆温度急聚降低,固结成岩的时间相对较短。1米厚的玄武岩全部结晶,需要12天,10米厚的需要3年,700米厚的需要9000年。

而在地壳一定深度的岩浆经缓慢冷却而形成的岩石,称为侵入岩。侵入岩固结成岩需要的时间很长。据估算,一个2000米厚的花岗岩体完全结晶大约需要64000年。

广西浦北五皇山国家地质公园内的花岗岩形成于2.3亿年前的中三叠世,是印支期形成的侵入岩浆体。

五皇山每个山岭的顶端,都有密集的石蛋,共同形成五皇山石蛋群。其中,石柱岭上的北阳石与人头岭上的南阳石相呼应,共同构成五皇山地质公园的奇景。

这些石蛋不管大小,远远望去,每块石都给人一种光滑圆润的感觉,近看发现有些粗糙,犹如荔枝果皮一般。

这些石蛋表面的长石斑晶十分发育,总体呈定向排列,原生节理也十分发育, 因此可作为花岗岩野外认识和普及地学知识的目标物,是演示花岗岩石蛋地貌形成演化过程的极好天然课堂。

石蛋是同层岩石中较为坚硬的部分,当同层岩石中一些较软弱的岩石经风化,又经风雨冲刷流失,大大小小的花岗石蛋就“生”出来了。

同为花岗岩,桂平国家地质公园的西山园区则以崩塌叠积型花岗岩地貌为主。

桂平是广西的佛教名山,山人游人众多。在这里,除了有落石层层遍布的特殊地貌,还有比岩溶山峰圆润、高大的穹状、锥状的花岗岩山峰,而崖壁、错落线谷等景观亦让人叹为观止,令人非常想深入山中观赏。

山中有两座佛寺,下寺取庵名为“洗石”,因佛家称西山石“身居瘴乡,粗莽唐突”,需经大自然之风、月、雨、露、瀑、岚的不断洗涤,才能清净高洁,返璞归真。

大自然造就之物,仍由大自然来洗涤,这是佛家的智慧,也给我们启迪。

 

彩色砂岩:丹霞与类丹霞

砂岩地貌,在广西分布不少。大瑶山等类似张家界的景观,就是砂岩地貌,田东的棋盘滩也是砂岩的X型轭状构造在平面的展布。

在广西,砂岩有两种典型的景观,一种是丹霞地貌,如资源八角寨群螺风光,一种是类丹霞地貌,如大瑶山的圣堂山莲花山。丹霞地貌最初形成是一种陆地湖泊底部沉积,类丹霞砂岩最初形成是海底沉积。

丹霞地貌,基岩于高热湖底沉积形成,地壳隆起后,经受地表水强力冲刷,留下较硬的岩芯而成。丹霞的方山、峰丛、石柱、孤峰、残丘、崖壁、巷谷、洞穴、凹槽和壶穴等,都十分吸引眼球。

近距离观察资源丹霞山体清晰的岩石层理。从剖面看,这些岩石一点不像石头,倒有点像五合土、三合土,只不过剖面上铺着有层次的粗砂、细砂和小鹅卵石。其实是我们常见的湖底淤沙泥,只是经过亿万年的沉积,已胶结成一体。因为丹霞形成的沉积环境为内陆湖盆相沉积,气候湿热,且岩石中含有铁、锰等化学成分,所以岩石一般表现为紫红色、褐红色。

广西资源八角寨国家地质公园中“群螺观天”一景,被人们称之为“丹霞之魂”,被 《中国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丹霞的胜地。螺型山是最具个性也最富特色的丹霞石峰。

峰和寨是丹霞地貌的两大支柱,峰在各个丹霞景区中常有,但峰之形如螺者,却不常有。

据专家解释,山体尖而光滑浑圆是由凸片状风化剥落后而形成的,而螺纹则是由于岩层的软硬、成层厚度、颜色、风化后的形象不同形成的,硬的突起成额状,软的长满灌丛成青罗带,犹如一圈圈螺旋状的岩带环绕峰体,使峰体酷似一座座挺立的螺壳。至于螺纹为何是倾斜的而不是水平的,大概是因为岩层产状水平或微倾斜吧,那也是地质运动或隆起或下降的结果,想来最初,各沉积层理应该是水平的。

资源八角寨国家地质公园丹霞地貌景点每平方公里密集达5~9个,总个数超千个,其发育的丰富程度及品味属世界罕见,其规模和内涵在全国乃至国际上均具有对比意义。八角寨峰顶是看“群螺观天”的最高点。从八角寨西北侧,放眼广西境内,可以看见近100座密集的螺峰。

资源八角寨国家地质公园是广西第一个国家地质公园,但由于当地政府的多重考虑,一直没申报世界地质公园,有些遗憾。但地质遗迹在那里,相对保护还算原始,花俏的东西少,值得一看。除了群螺和八角寨,天门、天脊龙脊、神仙寨,也引人入胜。丹霞巷谷最能让人感受到水的作用。园区内人字天巷谷,生死谷、沟底风光十分引人入胜。

生死谷三侧面积近4000平方米的陡壁上密密麻麻地布满了蜂窝状小洞穴。洞穴直径一般在0.2米左右,深0.15米左右,大者直径可达1米,深0.4~0.5米。排在一起,十分壮观。小洞穴呈层状或带状分布,像排好队了似的,以致会让人误以为是人工用小刀精心挖出的。

水是如何对丹霞洞穴进行再次雕琢的,想想都不可思议。生死谷大型蜂窝状洞穴,属一级保护地质遗迹,是研究丹霞地貌成因类型的一个理想地点。

丹霞绚丽又神秘的色彩和形状,很为宗教人士和学者喜欢。桂平的白石山、容县的都峤山、北流的勾漏洞,这些丹霞地貌区,也有自己特点,文化氛围较浓。

比如勾漏洞最早是道教葛洪在那炼丹,桂平白石山上有道教第二十一洞天“白石洞天”。

都峤山更是儒道释都有。三百多个丹霞洞穴中,建有道观、佛寺、儒学院。

庆寿禅寺正对面的方山有如一位山水坐佛,民间历来称之为“佛山”。佛山面对庆寿岩的120余米长、平均高150 余米的崖壁上,这是一面丹霞罕见的宏伟丹霞崖壁地貌景观,这崖壁的名字叫“巨佛壁”。崖壁上有一个巨大的描金的“佛”字,这就是都峤山上最醒目的人文景观—摩崖金佛大字。

“佛”字覆盖了大半个巨佛壁,字高108米,宽88米,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岩刻最大的单个佛字,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的封笔题字。佛山的巨佛壁上,刻上金佛字后,更是引来众多信徒前来朝拜。

“巨佛壁”丹霞崖壁,每当艳阳当空,此崖壁红岩闪烁霞光,气势磅薄,为巨大的“佛”字增添了气势。

这些地方,明代徐霞客都曾经专门到访,留下文字记载。

类丹霞,是广西学者提出的。是指彩色海相砂岩,岩石色彩与丹霞相似。

类丹霞彩色砂岩峰体与丹霞相比较细高,如大瑶山的圣堂山莲花山,共轭节理常见,一些孤峰整峰呈现出如同战马般的“披甲”待征,这是山岩体受节理切割,在卸荷和重力崩塌作用下形成的。桂平龙潭峡谷两侧是峰丛地貌,峰峦叠嶂的群山中一些象形山。

 

地灾遗迹景观

无限风光在险处。地质遗迹景观中,就包括一些地灾遗迹景观。

在广西典型的崩塌景观有桂平西山的花岗岩崩塌落石遗迹。而资源县绝佳的“人字天”石巷中有崩塌丹霞石构成的地质遗迹景观。

“人字天”巷中有一处被3块巨大崩积岩块搭成的洞穴,洞穴长度约20米,左右两块岩石十分巨大,高约50米,占地面积近1000平方米,斜立于中间的一块较小,呈棱角状,宽约10米,在顶部,三石相互依靠形成一个三角空间,露出3条石缝,组成一个高高在上的“人”字,在光与草木的装扮下,字迹居然有了大毛笔书写的质感。这就是著名的“人字天”石巷。

3块崩积石稳定,似乎以“人”为中介,稳立于天,人们入内,可说有惊无险。然而,说不险只是相对的,在观赏时一定要留意天气和崩塌隐患。前几年的一次狂风暴雨后,巡查地质灾害防治的工作者发现,这里发生了多次崩塌,让人惊叹不已的是,崩坍后三石重组后再次稳定,但“人”字的字体会发生变化,楷书、隶书、魏碑之间变化,大自然真令人震撼。

自然山水中,形象的景观时常可见,但以形似为多,有意象和神韵的较少。巨石、洞穴、“人字天”的奇妙配合,构成了大自然均衡美、神韵美和雄奇美的佳景,此景在我国一般地貌中少见,在丹霞地貌也属绝无仅有,堪称丹霞地貌的又一奇观。

在震撼之余,这些经过灾难,经过火与水洗礼的景致经岁月雕琢,早已变成奇趣怡情的景观了。

这样一个大大的“人”写在了天上,形神兼备,意象万千,它在给有幸目睹的你我泄露某种天机吗?它究竟想给我们何种启示呢?

人类不是地球的占有者,人类不拥有地球,人类属于地球。

大自然不得不敬畏,也值得我们敬畏。我们都应该以敬畏的心态,保护自然遗产,保护地质遗迹。




陶琦往期微课回放

微论神聊‖全程跟踪采访记录/国土宣传基本功练兵场和考场

微论神聊‖语音直播/陶琦聊与做菜有关的采访那点事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