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实名制效应现双面性:民众信息透明,诈骗却借虚拟身份横行

番薯壳 每日乐评 2024年09月12日 00:00

实名制效应现双面性:民众信息透明,诈骗却借虚拟身份横行


近日,接到一诈骗电话,电话那头,一位业务生疏的女性推销员,以“低价购好物,仅需支付快递费”的诱饵,企图套取我的个人信息。

从她的表现来看,其专业素养之低令人咋舌,不仅对产品产地一无所知,连公司注册地址也含糊其辞。

更令人担忧的是,她对我个人信息的迫切需求以及急于转交下一位“同事”继续套话的行为,暴露了诈骗团伙分工明确、效率极高的运作模式。

尽管我最终以温和的方式提醒她“老实做人”,但这样的个案只是冰山一角,背后隐藏的是庞大的诈骗网络和复杂的利益链条。

实名制政策的初衷在于增强社会透明度,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然而,在电信诈骗领域,这一政策似乎并未如预期般奏效,反而让诈骗分子有了更精准的“狩猎”目标。

随着个人信息的全面数字化,诈骗分子通过非法手段获取的个人资料详尽到令人咋舌的程度。

从家庭住址到收入情况,购房情况,投资意向,甚至个人偏好,无一不成为他们行骗的利器。

这种“透明化”的逆向运用,使得普通人在诈骗分子面前几乎毫无隐私可言,防范难度大大增加。

电信诈骗之所以屡禁不止,其背后往往隐藏着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

一些行业内部人员或机构,在利益驱动下,不惜铤而走险,为诈骗分子提供技术支持、信息数据乃至庇护所。

从通讯公司泄露公民信息,到网络平台上公然贩卖个人隐私,这些行为不仅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益,更严重破坏了社会的信任基础。

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行业监管的缺失和执法力度的不足,为这些不法行为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石,但在面对电信诈骗这一新型犯罪时,现有的法律体系似乎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一方面,法律条款的滞后性使得部分新型诈骗手段难以被及时纳入打击范围;

另一方面,执法过程中的跨部门协作不畅、信息共享不足等问题,也严重影响了打击效果。

此外,对于行业内部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不足,也是导致类似事件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之,实名制下的电信诈骗迷局,既是对社会治理能力的考验,也是对公民权益保护意识的警醒。

只有当我们每个人都成为自己信息安全的守护者,同时相关部门和行业切实履行起监管职责,才能共同织就一张密不透风的防护网,让电信诈骗无所遁形。




热点推荐


34岁山大博导心梗去世:微博透露的心灵之谜


回旋镖下的正义觉醒:从“路虎女”到青岛辅警逆行


双面人生:四川书记反腐著作背后的贪腐真相与不靠谱情妇

社会新闻 · 目录
上一篇国足之殇与未被察觉的闪光点下一篇国足主场沦陷,1-2负于十人沙特,耻辱程度更甚0:7失利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每日乐评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选择留言身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