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猴痘!被污染的信息传播

那天说 那天说
2024-09-05

关于猴痘,你是不是以为它是性传播疾病?


甚至几天前,你还认为猴痘只会发生在男男同性恋者身上?


是的,大多数人还不清楚:飞沫(呼吸道)传播与近身接触才是猴痘的主要传播路径性传播,在猴痘的流行过程中,有作用,但并非唯一。


这是刚刚前一天,坐标上海的新闻媒体,仍在很巧妙地试图把观众局限在猴痘是性传播疾病的认知框架中!

为什么一个十分简单的科普问题,会给大众认知造成如此大的误差?


因为被“污染”的信息传播



2020年10月,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传染病防治法》修订征求意见稿提到,乙类传染病是指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危害严重,可能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需要采取严格管理,落实各项防控措施,降低发病率,减少危害的传染病。


就在五天前,9月1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公告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相关规定,自2023年9月20日起将猴痘纳入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采取乙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至此,姗姗来迟!今日起,猴痘将与新冠、艾滋病、肺结核、登革热等疾病享受同级别待遇。“医疗机构发现乙类或丙类传染病病人,应根据病情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控制传播措施。”



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曾表示,我国从6月份开始出现本土病例,并且6、7、8月持续出现,且出现病例的地区越来越多,鉴于这种情况,猴痘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会持续存在。尤其在高风险人群有可能还会持续存在,病例数近期可能会有所上升


流行性感冒,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也只是丙类传染病,而进入中国才一年的猴痘,尽管没有造成一例死亡,总感染者也没有超过1500例,但是,很快就被列入了乙类传染病,与新冠、乙肝、艾滋病同级。


这说明,猴痘在中国的流行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


目前很多媒体,在有意无意地让大众误认为猴痘是性传播疾病,这一点,笔者认为存在致命隐患!


从一开始,很多新闻媒体就在强调,猴痘最初是源自欧洲两次性集会聚集导致,感染者主要为男男同性恋者。


现在,仍在格外渲染患病者主要集中在同性恋人群和有性接触史人群中,这些说法无疑会令人产生“猴痘是一种性传播疾病”的错误印象。


直到前两天国内发现了五例女性患者,媒体、专家们又开始宣传说“猴痘即将开始家庭内部传染”,好似猴痘到了无性接触的社会上就会销声匿迹一样?!


笔者希望,本次猴痘传播的舆论战场不要再像去年底那次新冠疫情时,众多媒体包括一些知名专家、网红医生那样极力宣扬“新冠等于感冒”这类致命的错误认知而导致人民群众麻痹大意,疏于防范!


既然可以通过飞沫传播呼吸道感染,那么去公共场所,戴口罩应该是最有效的物理防护措施之一,那么卫生部门和媒体们是否有责任提醒大众这些呢?


可怕的是,很多媒体并没有,反而混淆视听、浑水摸鱼正试图把大众引入另一个误区!


在此,本公众号“那天说”呼吁!请大家务必更新相关认知:实际上,猴痘病毒主要靠飞沫(呼吸道)传播和近身接触传播!性行为模式和角色,在猴痘的流行过程中,有作用,但并非唯一,属于“近身接触传播”方式之一。


中国有句古话,“名不正,则言不顺。”


如果媒体们都暗示猴痘是性传播疾病,那么公众的恐慌或许没那么大,可能很多人会觉得“我不参加性派对,我不是同性恋,我没有性伙伴”等就没事。毕竟同性恋者只占总人口比例的很少数。


但很危险的是,这种大众共识,会给感染者带来巨大心理压力。感染者会因为道德上的压力,隐匿自己已经被感染的真实情况,结果反而会因为被动接触者的不知情,而加速病毒的传播!



根据医学界过去50年来对猴痘的了解,请大家记住:猴痘是经飞沫(呼吸道)和近接触传播的。传播模式与新冠很像,新冠只比猴痘多一层气溶胶传播而已。


而且,猴痘感染,儿童和年轻人的死亡率更高。关于猴痘的致死率,媒体现在经常引用的数据参照物有说明过吗?到底是高出新冠几倍?十倍?十几倍?还是几十倍?今天我只在此处提出问题,感兴趣的同学可自行去搜寻答案。



中秋国庆双节假期即将来临,国内探亲、旅行者必然骤增,本公众号“那天说”在此特别提醒大家:


出行一定戴好口罩,尤其进入公共密闭空间时,请做好防护!勤洗手,旅行回家后将外穿衣物及时隔离清洗消毒,同时少聚集,谨慎交友,安全过节!!


声明:我作为本文作者,自愿放弃此文版权,所有人及平台均可免费自行任意转发、转载!



- END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那天说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