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太空旅行!北理工科技“推进,推进”!

优秀的 北京理工大学
2024-09-04

近年来

微小卫星行业蓬勃发展

空间电推进手段技术相对成熟

是微小卫星在轨工作的

主要推进方式之一

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

宇航推进研究团队

长期从事空间推进技术研究

于近日成功推出

商业化微型空间电推进系统

微型脉冲等离子体推进系统(简称BPPT-1)

成功在轨点火并长时间稳定工作

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BPPT-1微推进研制团队


空间电推进技术,是未来太空旅行的可行方式之一。脉冲等离子体推力器(Pulsed Plasma Thruster,简称PPT)是一种固体工质电磁式空间推进装置,具有推力精准、结构简单、可靠性高、运行功率小、成本低等优点,被认为是微小卫星位置保持、姿态控制、精确编队等多种任务的理想推进系统。其工作原理涉及固体烧蚀、磁流体力学、脉冲放电等多学科领域。

下面,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

这项“太空旅行”技术吧








小身板,大能量








近年来,在卫星技术领域,针对以立方星为代表的50kg以下微小卫星,其需要具备位置保持、精确姿态控制、长期在轨以及主动脱轨等能力,必须配备满足重量、体积、功耗等约束条件下的微型推进系统。

微型脉冲等离子体推进系统样机

相比传统化学推进,空间电推进技术的优势在于比冲高、推力准、寿命长。比冲,即单位质量的推进剂能提供的冲量,是推进领域的重要评价指标。电推进技术能提供的比冲一般为化学推进的2~3倍,甚至更高,并且推进装置大小相比火箭发动机可谓微不足道,是目前卫星在轨任务的重要实现途径之一。

推力器在卫星上的位置(左)和太空拍摄到的推力器羽流(右)

2023年12月,BPPT-1推进系统搭载紫微科技(AZSPACE)研制的“迪迩一号·梁溪号”卫星发射进入500km太阳同步轨道。2024年4月,BPPT-1在太空进行了点火,相机拍摄到推力器羽流形貌。之后,推力器连续稳定工作21小时,标志着本次在轨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BPPT-1自2019年12月正式开始研制,研究团队成员包括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教师负责具体指导,学生深度参与整个研制流程。在疫情影响下,团队仍按进度完成了推进系统的设计、加工和装配工作,于2020年10月完成了整机研制和性能测试。

参加项目的学生在校期间表现优异,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在全国大学生等离子体科技创新竞赛获得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和三等奖1项,在校期间获得教育部研究生国家奖学金3次、北京理工大学徐特立奖学金1次和工信创新奖学金特等奖。参与项目的学生论文获评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北京理工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以及全国高等学校航空航天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成果交流会一等奖。目前,已有项目参与学生入职中国星网网络应用有限公司、航天科工集团二院二部、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等航空航天企业,为国家航空航天事业发展继续奋斗。

未来,北京理工大学将不断推出性能更先进的空间微推进系统,北理工人冲冲冲!

下面,和官微君一起了解一下这支团队吧~

团队介绍

BPPT研制团队指导教师为武志文教授、黄天坤预聘助理教授、郭云涛预聘副教授,团队学生包括博士生孙伟、陈鹏鑫、付豪、张松、张智慧、张伊乔、王云冰、常亚、杨逸韬、吴逸凡,硕士生虎添翼、汪宇欣、张旭、杜泽宁、杨泸童、聂军锐、成志航、吴远航、高阳,本科生芦天宇、董元华、卑逸、李芃锟等。

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宇航推进团队

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宇航推进团队为研究实践型科教团队。团队共有专职教师23人,其中国家级领军人才2人,国家级青年人才3人,自2007年开始空间电推进研究,在脉冲等离子体推力器点火机理、固体烧蚀、气体电离、能量分配、理论建模等方面开展深入探索,提出了多种提高推力器效率的新途径。在脉冲等离子推进方向,团队迄今已获得5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在《AIAA Journal》、《Journal of Propulsion and Power》、《Aero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Acta Astronautica》、《Physics of Plasma》等航天和等离子体领域知名SCI期刊上发表论文19篇。

官微推荐






青春 请回答 | 北理工2024年招生宣传片重磅发布

出品:党委宣传部

来源:宇航学院

编辑:聂军锐、崔雨涵

审核:蔺伟、刘晓俏

为北理工点亮   

666个“赞”和“在看”吧!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北京理工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