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应届生认定标准放宽,透露什么信号?

伏一晨 重庆瞭望
2024-09-08

近日,山东、湖南、贵州、广西等省份的人社部门发文,调整应届生身份的认定标准,放宽了其省内事业单位招考的相关准入制度。


一石激起千层浪。有媒体总结称,“应届生身份或将消失”。各种声音随之涌现,有人叫好,说该调整“虽迟但到”;也有人质疑,说这是让刚毕业的学生被迫走出“新手村”。


只关注一隅,难免形成偏见;汇集多种声音,才能凝聚理性。放宽应届生身份认定之所以引发众声喧哗,正是因为其影响的远不止每年一届的应届生,更涉及到更多的就业主体。那么,应届生认定标准放宽,究竟透露出什么信号?


▲重庆市2024届普通高校毕业生送岗位进高校双选活动现场。库国静 摄/视觉重庆

为何要放宽应届生身份认定标准?


对应届毕业生身份认定的初衷,是为少数找不准方向的学子,营造一个接轨社会的“缓冲期”。可眼下,这个“缓冲期”正演变成大量毕业学子的“积压期”,压抑了社会活力,也掣肘市场中的各个环节、主体。


应届生身份放大了企业招聘中的违约风险。一方面,有城市在应届生身份中捆绑了诸如落户、现金补贴等福利,这使得一些毕业生抱着“先上车后补票”的心态,与并不心仪的企业“牵手”,在拿到福利后果断离职,企业惨遭“过河拆桥”。


另一方面,今年的春招季中,数家科技企业、车企毁约应届生,大量学生因此错过了择业黄金期,更有一些毕业生既没能入职,也失去了应届生身份,蒙受巨大损失。类似事件频出,动摇着求职者与招聘者双方的信任基础,“天价违约金”“超额校招”等乱象也从中滋生。


应届生身份“倒计时”,让学生决策陷入被动。对许多毕业生来说,应届生身份就像一张单向“船票”,如果不能借此登上想上的“岸”,那么不如不用。去年毕业季,“延毕”一词冲上热搜。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调研发现,超过七成受访学生身边有同学主动延毕,超过四成同学延毕就是为了保留应届生身份。


延毕是表象的一部分,更多负面效应已经显现:有已经工作的往届生为了考公,不得不考研来重拾应届生身份,“曲线救国”;一些学子为保留应届生身份,自愿放弃签订劳动合同,最终陷入与企业的劳资纠纷;有人口专家发现,应届生制度的硬性规定甚至干扰了一些青年的生育选择……本来是“新手保护期”的应届生身份,俨然成了一些学子心中的“淘汰倒计时”。


高校在乎就业率,与学子的应届生身份冲突。学生就业率和去向落实率对许多高校而言犹如“生命线”,直接影响其专业裁撤和招生。


眼下,一些高校因为在乎纸面就业率,让学生被迫放弃应届生身份:有学校设立“霸王规定”,要求学生拿就业协议书来换毕业证;有学校对毕业生的去向统计粗放,将考研考公等算作灵活就业,制造就业数据的虚假繁荣;有学校甚至由辅导员成立空头公司,强迫学生签订就业协议。如此本末倒置,影响的将是更多学子的现实权益和市场竞争力。


种种现实困境都说明,传统的应届生身份制度,已经失去其在某些场景中的保障意义,甚至带来了负面效果,对其进行调整是大势所趋。


▲在重庆师范大学举行的双选会。/新重庆-重庆日报客户端

放宽应届生认定标准,该如何放,放到哪儿?


需要正视的是,传统的应届生身份制度,既是毕业生们的一张“通行证”,也是区隔往届生和更多待就业主体的“一票否决权”。大家之所以关心此次调整,就是关心调整后的应届生制度能否保障公平、提高效率。而落实到政策上,就是如何放、放到哪儿的尺度问题。


从政策上说,“放”是为了“促”,是为了人才资源配置的高效。在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生导师、副教授王双龙看来,应届生身份制度本质上是一种“身份优惠”,有助于推动毕业生与企业双向奔赴,实现人岗适配。而眼下的矛盾在于,年均新增应届毕业生多,社会提供的高质量就业岗位相对较少。调整应届生认定制度只是政策的起点,如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和人才蓄水池,才是下一步思考的焦点。


从法律上说,“放”是为了回应关切,保障社会政策的平等。如何确保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一以贯之、一视同仁是关键。过往的应届生身份认定中,就不乏不同省份、不同单位间使用不同标准,让人才流动受阻的问题。这样的前车之鉴也应该作用于目前一些地方的制度调整。


一位法律学界人士也对@重庆瞭望 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提到,要创造公平就业的环境,向劳动者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公平的就业条件。应届生身份认定制度改革的方向也必须是保障绝大多数人的权益,平等服务整个就业大盘。


就目前的制度实践来看,应届生身份制度仍有存在的必要。围绕其所做的调整、淡化还是一些地方的“先行先试”,正确看待其中蕴含的政策信号与改革趋势,才更为关键。


▲大学毕业生现场了解招聘信息。记者 郑宇 摄/视觉重庆

放宽认定标准,会创造哪些机遇,又该唤起怎样的思考?


客观地说,调整应届生认定标准,会导致一些领域的竞争扩大,但只要这样的竞争是良性的,是能激励人才和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就应该被鼓励。


不妨换种角度看,重新定义应届生,也是在创造新的机遇。


对个人来说,可以将应届生看作是一种状态,而不是扯不下的标签。新闻事件中,多个省份或延长应届生认定的年限,或允许已就业的应届毕业生参与事业单位考试,都旨在革新社会遴选机制,给真正有能力的人创造舞台。


近期,山东省属事业单位转企,河南精简事业单位,一批人口小县缩减编制数量也说明了这一点。在“一步到位”很难的当下,应届生们也不妨“耐得住寂寞些”,在时代大潮中磨砺个人技艺,让有准备的自己接得住未来的机遇。


对企业和地方而言,可以“乘风而上”,以更开放的姿态广纳贤才。当下,围绕应届生身份认定调整的讨论蕴含着张力,谁能率先布局,接上社会的关切,谁就能占得先机。近日,腾讯、阿里等互联网企业已在2025届校招要求上,放宽了对应届生毕业年限的要求,希望主动拥抱更多人才。


对于企业如此,对于地方而言同样如此,一方面,可以通过免税、减费、增贷、补贴等方式,鼓励地方企业吸纳更多就业人口;另一方面,也要积极扶持区域的数字经济、网络直播等适合毕业生的新兴行业、企业,激发就业市场活力。


应届生只是社会情绪的切面,不断消除就业歧视、改善就业环境才是“题中真意”。应看到,调整应届生的身份认定只是为当下就业问题求解的一环,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正视。


比如,有往届生表达忧虑,尽管自己符合政策中的应届生定义,但是隐性的年龄歧视、性别歧视、地域歧视、学历歧视该如何消除?会不会影响自己的平等就业权?


又比如,不少学生宁愿在考研考公中“二战”“三战”,皆是因为想跻身规范的职场环境,获取确定性高的未来,而这背后反映的,是很多行业长期存在的不良职场氛围与不平等劳资关系,让他们望而却步。


一个朴素的道理是,没有人希望主动慢就业甚至不就业,大家希望精就业、就好业。调整应届生身份认定是一次积极的尝试,我们希望呼唤更多管理上的智慧、政策上的实惠,让老百姓更高质量就业。


责编丨程正龙

责校丨郑钰潇 冉苗俊

审核丨刘海涛


长期征稿,每篇稿费2000~10000元

投稿邮箱:cqliaowang@vip.163.com

往期精彩内容


● 三中全会后,重庆这个领域动作频频

● 这届年轻人为何钟情极简婚礼

● “干垮一个企业太简单”背后的心态



扫二维码添加重庆瞭望小编微信

邀请加入读者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重庆瞭望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