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8月21日 下午 2:56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一段说走就走的旅程,可能停更几天

小西cicero 小西漫谈
2024-08-06
出门散散心,方向和归期都未定。
各位好,转眼买车快一年了,加上这一年的工作很不顺利,我打算给自己安排一次自驾游,明天就出发,具体的目标和走多久都没有确定。东晋的阮籍曾经“落拓江湖载酒行”,把牛车一放,随便它走到哪里算哪里,我想效仿一次类似的行为,当然车还是我自己开,我也会开的比较小心,不过行程与归期,都不确定。

我从小是那种比较乖的孩子,遵从家长之命安心读书、考了名校、毕业找了个体制内工作。人生真正的“脱轨”其实是在30岁那年,我记得我决定辞职那天,我爸问过我一个与上述问题非常相似的事情——把工作辞了,万一自媒体养不活你,你将来干嘛?

我对这事儿印象深刻是因为我发现自己真的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其实理论上来讲,哪怕我不辞工作,只是换个职业,只要进的是民营私企,也会遇到家人相似的追问。毕竟,这年头,哪个私企不是说裁员就裁员,说倒闭就倒闭呢?唯一能让家人永远放心,似乎一劳永逸地解决“万一失业了,将来干嘛”这种追问的工作,好像只有去考公务员或事业编,进体制内。所以大家真的不要笑话我们山东年轻人热衷于考公考编,我们也没办法,但凡有可能,谁还不想当个忠臣孝子,让父母安心,不让他们失望呢?

所以子曰:“三十而立”,我三十那年非但没有去追求确定性,反而开启了一场自己也不知道未来在哪儿的“人生自驾游”,也不知是不是违背了圣人之教了。

子还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我小时候常背那一段,但是后来想想,孔子这话放在今天其实是蛮不讲理的。古代社会大家都是从事农业,半亩田地一头牛,可能就是很多人的一辈子,这时候你让孩子不远游是有可能的,可是现代社会,一个人一辈子待在家里,受着父母和家族的荫庇生活,我觉得那是很没出息的表现。现代人想要寻求人生的多种可能,是一定要“远游”的。

但其实更不讲理的,可能是这话的后半句,“游必有方”。按我的理解,旅行、远游这个东西,本来最大的乐趣就是自由不羁,走到哪里算哪里,路上发现什么好风景、新乐趣就停下来欣赏,这是人生的意义所在。你非要在远游之前,让子女告诉父母一个什么目标或者方向,那就是在鼓励子女欺瞒和哄骗自己的父母,因为多数情况下,子女也不知道自己将会去哪里。

当然我知道有人肯定会说,这里的“游必有方”是虚指,孔子说的意思是人生奋斗的方向等等。

可在这里我想说的是,首先作为读过这经多遍的人,我非常确定孔子他老人家这里说的意思就是实指,其次,就算“人生奋斗的方向”这种东西,让子女在开启人生的“远游”之前告诉父母,也是有点强人所难的。就像我三十那年没办法回答父亲“万一自媒体做不下去了,你怎么办?”一样。

谁知道呢?车到山前必有路,走一步看一步呗。如果我们一定要在看清了“方”之后,才能出走或前行,那么将丧失自由人生的乐趣,甚至将丧失追寻这份自由的勇气。

更何况,孔夫子这话专门强调“父母在”,我觉得也有点偏袒,父母在就必须照顾,不可以远游,那“妻儿在”咋说?妻子儿女难道就不需要你供养和照顾了吗?我觉得应该是平权的才对。可是真实历史上,我们确实能看到很多古人,对父母的确是孝子,反过来像家长一样悉心照顾他们的感受,连远游的权利都愿意为他们牺牲。但在妻子和儿女面前,他们表现得反而像顽童。东亚很多国家的女性感叹自己“丧偶式育儿”,我想原因就在这里——人追寻自由、想透口气的需求是个常量。童年不能被满足,成年后就有可能代偿性的报复。父母那里尽的责任太多,面对妻儿时就有可能绷不住。

所以我觉得,还是一碗水端平,不要对子女或者我们自己做子女时那么苛刻为好。无论父母、还是妻儿在的时候,我们都可以远游,在远游中寻找我们自己,只是适度就好。就像我这次自驾,短则一周,多则一个月,反正肯定会回来的。现实中的打击和压力太大,我只是想出去散散心,透口气。

小的时候很喜欢看美国人拍的公路片,《绿皮书》《摩托日记》《完美世界》什么的。
我觉得如果说有什么东西最反应美国人的精神气质,也许就非公路片莫属了,方向不确定、走到哪里算哪里,就开一辆破车,几个同伴,就这样居然还敢出门。我曾经跟朋友开玩笑说,难怪是这帮家伙的祖先发现并移居了新大陆这片风水宝地。同时代的中华文明,虽然我们的航海技术也未必差到哪里去,但一句圣人的“父母在,不远游”,就应该能把大多数老实孩子给限制死了。

如果还不够,那就再加一句“朝廷在,不许游”,“片板不许下海”之类的,就能把“不肖子孙”们也给管死了。

所以不必扼腕叹息什么“为什么不是我们发现了新大陆”,中华文明的逻辑过于追求安稳和确定性,从而丧失了这种可能性。虽然无休无止的治乱循环、一乱就“白骨露於野”,说明我们即便付出了“不远游”的代价,也未必能得到“求安稳”的结果。

其实至少到了唐代的时候,我想违背圣人之教,“父母在,亦远游”的壮游者还是蛮多的,你像李白、杜甫、高适这帮人,基本上都是小半辈子荡悠在各地,而虽然当时的大唐远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开放,只允许外商来做生意,却不允许自己的臣民出国的(唐朝的赋税其实很重,怕你跑了就不回来了),但依然有玄奘法师、鉴真和尚这些高僧,哪怕偷渡也要到远方去看看。足见当时唐人的精神之火未灭。

但到了明代就不行了,朱元璋这贼王八出身的皇帝老儿执行的是最彻底的“编户齐民”政策,除非你考科举做官,否则出个县都要县太爷给你开介绍信(也就是“路引”),当然官员们一般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甭说你没有正当理由,就是有正当理由,这“路引”也开不出来。

所以我们看明代编的《西游记》就比较好玩儿,唐僧师徒再怎么神通广大,每到一地,最重要的事情依然是去开“通关文牒”。其实这就是明前期社会的真实体现,大部分人出个县比如今出国还难。

当然到了明代后期,法令日驰,还是有些“游民”四处乱跑,可是朝廷始终视这些盲目流动人口为不稳定因素、甚至敌对分子。万历年间的时候有那么个案子,当时西班牙的殖民地菲律宾发生了一起排华事件,上万在吕宋岛上生活的华人被杀的只剩下四百了,事发后西班牙驻菲律宾总督怕死了。他们按照当时欧洲的规矩想,说大明离我们又这么近,听说国家又这么强大,万一他们以此为借口兴兵而来,把这块殖民地给夺走了咋办?

于是赶紧遣使到明朝来打探消息,得到回信是万历皇帝的一张《谕吕宋檄》,这封回信里连个“严正抗议”都没有,反而说这帮侨民都是自弃父母之邦的不肖子孙,杀了就杀了吧。“若果有嫌恨,已相仇杀,可将该岛所有漳泉遗民子孙,追敛各夷劫去财货,资送还郡,自此商舶交易仍听往来如故。”——剩下的钱货和人口送还给我们大明,以后咱该怎么做生意还怎么做哈……

当然,即便你穿越回去,拿这事儿去质问万历皇帝,万历估计也觉得这没啥,如果张居正老师教他的那些四书五经他幸运的还没忘光的话,说不定也能给你背一段“父母在,不远游”出来,以证明朝廷的决策很正确,自弃父母之邦的不肖子孙就是死不足惜。

可是这样一想,我们又会觉得儒家的传统道德真的有点过于功利——养儿就是为了防老,必须把他拴在身边,让他奉养父母、报效国家,如果远游或者移居了,立刻就被当做不肖子孙甚至卖国贼。

那父母与子女之间,父母之邦与侨民之间,到底还有没有血浓于水的恩义呢?

还是说,只剩下了“我生养了你,你就必须回报我”的道德绑架了?

……

信笔由缰,写的有点远了,明天一早我就出发了,旅行期间发文不确定,有心情、有想法就多更几篇,没有就有可能断更几日,我力争多跟大家分享行程中的所思所想吧。

再次推荐昨天写的万字文《霍比特人,会为土地兼并的事发愁吗?》,写的费精力,新号又很小,看的朋友不多,如果您喜欢,请推荐给值得它的朋友。

同时,推荐我的知识星球,这是我和我核心读者交流的自留地:

公众号这边的留言,就恕我不多看了,因为本号虽然不大,而且我写的都很温和。但我发现跟来的喷子依然不少,几乎每篇文章下都有攻击,比如这篇文章发出去后,闭着眼我都能猜出这些喷子会怎么诅咒我——大约会祝我“上高速被车撞死”之类的吧。

真的,写文快四年,最大的感触之一,就是我低估了无聊者的恶毒,原本我希望用我的真诚融化这恶毒,看来我错了。
在公众号这个平台上写作,对我而言,真的越来越变成了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因为我用心写作、却不知道这些恶毒所从何来。
可是我又实在不愿意放弃,一来,当然是为了谋生,二来,我确实喜欢写作。

请有能力的朋友,还是移步知识星球或者小西漫谈音频,在那边等我吧:

点击图片即可试听

如果没有这个余力,在公众号上看我的文章也不错,我还会在这边写,只是暂时去散散心,待漫游了四海,让我们继续。

本文3500字,随笔一篇,愿您喜欢,晚安。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小西漫谈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