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白话《楞严经》卷二

​荆三隆 等注译 音流瑜伽研究
2024-09-02

摄影:爱之莲



白话楞严经

 

荆三隆 邵之茜 注译

 

编者按:在《楞严经》中,通过著名的“七处征心、八还辨见”,佛陀问的是心性(或空性、佛性)在哪里?算是佛教显宗关于“心性”的比较明显的语言引导,之后或许还伴随着实修的指导(类似禅宗的传心印、大圆满彻却之直指),但《楞严经》中并没有记载。

 

所谓“心性”、“空性”,用通俗的语言表述即:存在于万事万物(包括人类)背后或内在的“那个”(“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的那个“万能的力量”)。以此通俗话语,再看佛陀对阿难对话,或许比较容易理解。

 

 

这时阿难及与会的信众,听到释迦牟尼的教诲,都身心畅快。理解了从本初以来,失却了本来真实的心性,错误地认为一切现象形态是真实有区别的。今天明白了其是虚妄的道理,好比失去了乳汁的婴儿,在绝境中遇到慈祥母亲的哺育。大家合掌于胸前以谢佛祖,期望佛陀,讲解身与心、真与妄、虚和实的义理。认识现实中心念的产生与消失以及心念既无所谓生亦无所谓灭的佛理,觉悟身与心二者之中,什么是变幻无常的虚幻,什么是无生无灭的真实。

 

此时,舍卫国王胜军,站起来对佛陀说:“我以前未受佛陀教诲时,遇见数论、苦行的修行者,都说人的身体,死后都断绝和消灭,这就称为涅槃。我现在虽然信佛但心中仍有疑惑,如何去阐发解释,认识和觉悟了的真实心性,本自无所谓生,无所谓灭?今天到会的信众和所有未脱烦恼的修行者,都愿认识这个道理。”

 

佛陀对舍卫国王说:“从你身体现在的状况,来问你。你的肉体, 是同金刚石那般永远不变不腐朽呢?还是会老朽呢?”

“世人之尊,我现在的身体,终究会变化毁灭的。”

 

佛陀说:“大王,你的身体未曾毁灭,为何能知道会毁灭呢?”

“世人之尊,我这不常且变坏的身体,虽然仍未毁灭,我观察眼前的现实, 时时都在变化,新的念头一个接着一个。好比烧柴成灰,渐渐消灭。这种消亡从不停息,由此知道身体一定会归于消亡的。”

 

佛陀说:“是的。大王,你现在已开始衰老,面貌和童年的时候有何区别?”

“世人之尊,我童年之时,肌肤细腻光泽,成年时气血两旺, 精力充沛。但现在年老,精神衰弱。形象枯老憔悴,神情恍惚,头发花白,皱纹满面,离死期不远,怎能和青壮年旺盛时期相比呢?”

 

佛陀说:“你现在的容颜,应当不是迅速衰老的吧?”

舍卫国王说:“世人之尊,容颜的变化是悄然而至的,我确实不能察觉,寒来暑往岁月如流,渐渐地成了今天的样子。为何呢?我二十岁时,虽还年轻,但容颜面貌比十岁时变老;到三十岁时,又比二十岁时衰老;现在我已经六十二岁,反观五十岁时,比现在要强壮。世人之 尊,我见岁月的推移,就是这样使人衰亡,时间的流逝变易,以十年为限。倘若再让我从细微处思考,时光使人的变化又何止是十二年、二十四年有,实际上是年年变化;又岂止是年年变化,每个月都在变易;又何止是月月变化,每一天都在变迁。若认真地观察思索,在一刹那的瞬间,在每个心念之间都在不停地变易。因此知道我的身体最终会在变化中走向衰亡。”

 

佛陀对国王说:“你见到的变化,迁移变更不停,从而领悟到你的身体会消亡。在这个消亡的时候,你知道在身体之中有不灭的本性吗?”舍卫国的国王,合掌于胸前对佛陀说:“我确实不知道。”

 

佛陀说:“我今天就开示你不生不灭的本性。国王,你在几岁的时候见到恒河水?”

国王说:“我三岁时,慈母领我拜谒长命天神庙时,经过恒河,从那时就知道恒河之水了。”

 

佛陀说:“国王,如你所说:二十岁时,衰老于十岁,一直到六十岁。随着岁月时光的流转,在不断地变迁。那么你在三岁时看见恒河时,与十三岁时所见,恒河水有何变化?”

国王回答:“河水与三岁时所见,并没有不同。乃至于到今天,我六十二岁了,恒河水并无不同。”

 

佛陀说:“你今天徒自伤悲头发花白,面貌老皱,颜面一定比童年多许多皱纹。那么你现在观看恒河水的本性与过去童年时观河水的本性,有童年和老年的区别吗?”

国王回答:“没有,世人之尊。”

 

佛陀说:“国王,你的脸面虽然有皱纹,但有所见的情形,自身的本性并未有皱纹。有皱纹表示在变化,没有皱纹则表示没有变化。变化的就会消亡,不变化的,本身无所谓生与灭,又何以说在你变化的身体中也一起生成与消亡呢?这犹如自然论的学者认为身体死亡后,一切全部消亡的观点。”国王听了这话,相信并认识到死后只是舍此生而有别处往生。他与到会的人们欢喜异常,得到了未曾有过的快悦。

 

阿难这时从座位上起来,将手掌合于胸前向佛陀行礼,跪着向佛陀发问:“世人之尊,倘若人认识观察的真实本性并无生亦无灭,为何您称我们遗失了本自真实的心性,颠倒地看待一切事物呢?期望能发慈悲之心,洗去我们心中被妄念所染的迷惑。”

 

此时,佛陀垂下他闪着金光的手臂,用有千幅转轮手相的手向下指着示意阿难说:“你现在看见我的吉祥手,是正的还是倒的?”

阿难回答:“在世俗的人们看来,手向下是倒的,而我不知道何为正,何为倒。”

 

佛陀告诉阿难:“如果世上的人们以手向下为倒,那么人们会认为什么为正?”

阿难说:“您举起手臂,细白的手向上指天空,那么就叫做正。”

 

释迦牟尼把手臂竖起,告诉阿难说:“如果人们将此颠倒来看,只是把首尾交换而已。世人加倍地观察和认识后,就能通过对自己的世俗之身与一切悟道者的清净认识的身心进行对比后,产生觉悟的认识来。觉悟者的身心,称为正确地认识了事物的本性;你们世俗的身心,就叫做对本性颠倒了的妄念。随你去认真地观察和思考,你的身心与佛陀的身心,被称为颠倒的,来自何处,为何被叫做颠倒呢?”

 

这时,阿难和与会的人们,都目瞪口呆,惭愧地望着佛陀,目不转睛,不知道如何回答身心颠倒,这一错误认识的原因所在。

 

佛陀发慈悲心,怜悯阿难以及到会的信徒,发出如海潮般的宏大法音,告诉每一位到会的人们。“有教养的男信徒,我常讲:由各种因缘合成的各种表现形态和认识,一切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心念的产生而显现的。你的身体与心念,都是由美妙澄明,真实精巧的心中所显现的形态。为何你们,遗失了原本圆满美妙的清澄之心,珍贵明净的本性,在自认为觉悟之中陷于迷惑。以为并不认识的黑暗为空,把空置于无知之黑暗之中,在迷惑里形成了虚幻不实的一切现象形态。各种现象又产生各种妄有心念,认为形象就构成身体。使各种因缘在心中集聚,在各种事物形态上产生各种奔放飞逸的心念,迷乱的现象使各种心念相互纷扰,以烦恼的心性为本心。首要的迷惑在于心,决定性的认识在于认为有一个心在身体之内。不知道各种现象形态构成的身体,外部的广大世界中的天空大地高山江河,都是美妙真实心中所显现的事物。就好比将广大清澄的海洋视而不见,仅仅只把一具浮起的沤烂的躯体,作为大海来看,以为穷尽了大海。这样认识的你们就是比迷惑之人更迷的人,如我垂下手掌,手并无差别,本无所谓有或无,更无所谓正反,故说你们作为修悟者是令人可怜和哀悯的人。”

 

阿难接受了佛陀发自救渡众生的大悲之心而进行的深刻教诲,流着泪合掌于胸前对佛陀说:“我虽承蒙您这样美妙的教导,觉悟了明净之心,本自圆满,常在于心性。然而我领悟您的美妙义理,是以现实中我的攀缘之心来观想和敬仰您的思想。徒自获得的本真之心,还不敢认为其本自圆满。愿佛陀发怜悯心,讲解圆满之心的佛理,拔除我疑惑的根苗,归于修得正果之路。”

 

释迦牟尼对阿难说:“你们仍以攀缘之心听我讲佛理,那么佛理也是攀缘,并未得到真实的认识。好比用手指指着月亮,让人看月。那么,人应因手指看月。倘若人看到手指,就以为手指就是月亮,此人不仅只是失去了月亮,连手指也认错了。为何呢?把手指当成了目标,以为是月亮的缘故。不仅认错了目标,也同样不能认识光明与黑暗。为什么呢?即以手指为月亮,对明与暗两种性质,不能认识的原故,你们现在也是这样。倘若用有分别的攀缘心来听我讲义理,此心应当脱离有分别的义理,有加以区别的本性。譬如旅客,寄宿旅店,很快就离开,不会常住。但开旅店的人就不会离开,就称为主人。佛理也是这样,如果是你真实的心,就不会离去。为何离开一切现象形态的心没有分别的本性呢?这不仅对于各种声音有分别的心性,还分别看我的面容的各个方面,要脱离一切关于事物形态的心念,无所谓分别。凡是一切现象都归于无,既不是永存的事物,也不是虚空。数论派信徒错误地认为一切事物在本性上是常有。要脱离一切由因缘和合的现象形态,并无所谓不同的本性。如各有自性,则你的心的本性,就各自有所依附。那么又以什么为主体呢?”

 

阿难问:“如果我依缘而起的心性,各有所依附。那么您所讲的美妙明净的本初之心,为什么又无所依托呢?期望发怜悯心,为我们解说。”

 

释迦牟尼对阿难说:“正如你正看着我,是眼识作用的原因。这能见的特性虽然不是玄妙澄明的心识,就如由眼病而观月,有重影一样, 并不是水中的月影。你应当仔细听,今天应当为你解说圆满觉悟的心 地。阿难,这个讲经殿门窗洞开。当东方的一轮红日升起时,就一片光明;半夜乌云掩月,阴沉无光时,则变得昏暗。门窗有空隙的地方,就会有光线透过来;有墙壁挡住视线,则看不到前方。处于不同的环境,就会产生各种因缘。虚无之中,皆是空的形态。飞尘扬起的情况下,只见昏暗和尘埃,雨后清澄的天空里,看到的是清静。

 

“阿难,你看到的上述各种现象形态,都是变化无常的,我现在将这些现象的起因讲清楚。何为产生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呢?

 

“阿难,明与暗、达与阻、有与无、浊与清这些变化,要明确它们都归于阳光。为什么呢?没有阳光则不会有光明,光明属于阳光,因此归于太阳光。暗归于乌云遮月之时,光线通达归于门窗,挡住的视线归于墙,不同的因缘归于不同的环境,虚无归于空,飞扬的土归于沙尘,清净明亮归于晴空。那么世间一切现象,都不出这些变化的形态之外。你看见上述八种明确的自性,应当归于何处呢?为什么呢?倘若归于光明,那么没有光明时也不能见识黑暗。虽然在现实中有明与暗等各种差别,但见识之心并无差别。一切可以归还的事物,自然不属于你;那回归不属于你的,又属于谁?由此可以知道你的心性,本自精妙明净。由于你自己迷惑,丧失了本有的真实心,起妄念而受轮回。从而在生死轮回的苦海中常常漂泊沉溺。正是这个原故,我说这就称为可怜和悲悯的人生。”

 

阿难说:“我现在虽然认识到能见的本性并无回归,如何才能知道我的真实心性呢?”

 

佛陀对阿难说:“我现在问你:你仍未能得到不染的清澄境界,承受着佛陀义理的驱动,认识达到了脱离邪恶的境地,得到了脱离苦海不堕恶道的智慧。然而弟子中的阿那律,以天眼看世人居住的纷扰世界, 好比看手掌中的果子一目了然。有成就的证悟者可以认识千百个不同的境界,一切得到佛果的证悟者可以洞察整个世界,没有观察不到的地 方。世人们所能认识的,只不过在自身的得失与方寸之间。阿难,我和你一起观察四位天王所住的宫殿。在其间遍观海水、陆地、天空。这里虽然有明亮与昏暗的各种现象,但无非都是由各种因缘而成的形态,在心中所妄起的不同认识,使人不得清净。你应在心识上区别自己的本性和各种心念。今天我将让你在认识之中,分清什么是自己的真实心性,什么是事物的形态。

 

“阿难,穷尽你所能认识的极限,从日月到宫殿,都是自然与社会的现象形态而并非你心识的本性。从闪耀金光的七种形状的金山,整体上认识观察,虽然有各种宝光,也同样是事物的形态并不是你真实的心性。渐渐地更进一步观察,云雾升、鸟儿飞、风雷动、尘沙起,树木山河,花草种子,人类牲畜,这一切事物,都不是你真实的心性。

 

“阿难,一切远近不同形态各异的事物,其性质虽然有很大的差别,都是通过眼识反映的。能见的精妙明净的本性,其实就是你的心性。如果能见的本性是有形态的事物,那么你就可以见到我的能见的心性的形态。如果我们有同样的能见的心性,就叫做认识了我的能见的心性。那么当我不观察事物时,又为何不能见到我不观察时的心性。如果能见到我见不到的事物,自然就不是你见不到的形态。倘若你看不见我不能见到的相状,自然就并非是物体。为何这并非是你的能见的本性 呢?另外你现在看见事物的时候,你既然能见到事物,那么事物也应能见到你,但事物的本质十分繁杂,你与我,以及世间的一切形态,本自有别,因此同样能认识和观察的理解不能成立。

 

“阿难,如果你观察事物时,是你而不是我,能观察见到事物本性是遍及一切人的,那么这不是你在看又是谁在看呢?为何要自己怀疑你具有的观察事物的真实心性呢?认为自身的心性不真实,向我索取真实的能观察认识的心性。”

 

阿难对佛陀说:“世人之尊,倘若这个能见的本性,是我的并非其他的人能取代。我与您观察四天王殊胜宝藏的宫殿,从日宫、月宫所在地,观看四周的世俗世界都圆满周遍。回到这里,只看见寺院。清净心念的殿堂,以及眼前的屋檐和走廊。世人之尊,这能见的本性,所体察的本来可以遍及世界。但现在室内,只能观看室内的范围。为何这能见的本性能变大和缩小呢?是否能见的本性被墙壁隔绝阻碍断开?我现在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所在。期望您发弘广的慈悲心,为我解说。”

 

佛陀告诉阿难:“一切世间不论大与小、在内部或外部的一切现象形态,都属于在眼前呈现的事物形象,不应当讲能见的本性有扩大或缩小。比如一个方形的器皿,中间看见的是方形的空间。我再问你:这方形器皿之中所见的方形空间,为固定的方形,还是不固定的方形?倘若是固定的方形,那么安放在圆形的器皿里,空间应不是圆形的;如若是不定形的,那么在方形器皿中,应当并无方形的空间。你说不知道真实的本性变大和缩小及断开的道理所在,能见的真实的本性,正如这个道理,能见是随物而变,本性无碍,为何认为有确定的存在呢?

 

“阿难,倘若要使空间进入无方、无圆的形态,只要除去器皿,空间并无方或圆的形态。不应这样讲:要进一步除去虚无空间的形态,不仅仅是方或圆的形态。正如你所问的,入室的时候缩小了能见的本性,使之变小。那么仰目看太阳时,你难道能把见的本性伸展到太阳上?倘若修筑的墙壁,能隔断能见的本性,那么穿过一个小洞,又没有连续上的痕迹?不是这样的道理。一切众生灵,从无始的本初以来,迷失了自己本净的心性,认为自己是实有的。这就失却了本自清澄的心性,被事物的形态所迷转,从而在现象的形态中看大小与多少。倘若能够了解物质形态,由心所发,则与我一样。身心圆满明净,于一切缘起缘灭,心念不起,随处修行。在一毛发之末中就可以领悟广大世界。”

 

阿难对佛陀说:“世人之尊,倘若能见的精妙本性是我自身的,今天这精妙的本性就显现在我面前。能见必定是我真实的本性,那么我现在的身体心念又是什么东西呢?而且现在身体、心念对现实的形态有分别也是实在的。但能见的心性并没有能分辨和认识我自己的身体。倘若能见的心性是实际中我的心,能使我认识到能见的本质,是真实的我,但身体并非是实有的我。为何您在前面对我说:你所讲的见在物而不在身是错误的。请您发大慈悲之心,启发我们觉悟。”

 

佛陀对阿难说:“现在你所讲的:万物实有的认识就在自己的面前,是错的不真实的。倘若实有,在你面前,你的理解认识是真实的, 那么这认识的自体就会有形状和所在的位置,不是指不出、看不见的。况且现在我与你坐在祇陀园林之中,从整体上观察园林的树木、水渠、大殿、堂室,乃至天上的日月,前方遥远的恒河。你现在处于我显现勇猛无畏的座位前,举手就可以指出并陈述出这各种各样事物的相状形态。阴暗的是森林,明亮的是日光,阻碍视线的是墙壁,通达的是空间。诸如此类乃至于草木和细微的毛发,大小虽有不同,但都有各自的形状,都可以指出来。如若认为见解,现在就在你的眼前,你应当能用手确切实在地指出,什么是你的见解。

 

“阿难应当知道,如果虚空是见解,那么既然以空为见,什么是虚空呢?如果事物形态就是见解,那么既然以物为见,什么是事物呢?你可以从微小细致处考察事物包罗万象的形态,分析出精妙明净的认识本源,来指给我,如同各种事物一样,区分明确没有疑惑。”

 

阿难说:“我现在正处于这庄重殿阁的讲经堂里,远望恒河,上观日月。一切我举手所指,放眼所看到,都是事物的形态,并无所谓的认识或见解。世之尊者,如您所说的,像我这样未脱世俗烦恼,刚学习并接受教诲证悟者,以及有成就的悟者,也不能在世俗万象的面前,剖析出精妙的见解,脱离一切物质的现象形态,分别出本自具有的本性来。”

佛陀说:“是的,正是如此。”

 

佛陀对阿难说:“如你所说:没有见解与精妙所在,要脱离一切现象形态,区别事物本自具有的本性。那么你所指的所有事物之中,并无正确的见解。现在再告诉你:你与我坐在祇陀园林,再看园林,以及日月各种不同的现象形态,必定没有见解与所谓的精妙之处能被你指证出来。你再反观这些事物的现象形态,又有哪一个不是由认识或见解而产生的?”

 

阿难说:“我确实看遍了这座祇陀园林。但不知在现象之中什么是错误的见解?为何呢?如果树是错误的见解,又如何理解树?倘若树就是一种理解、见解,又为何说什么是树?这样乃至于如果虚空是错误的见解,又何以说认识理解虚空呢?倘若虚空是一种见解,又为何讲什么是虚空呢?

 

“我转而又想:在事物的万象之中,从细微处思考,并无不通过观察来认识的。”

 

佛陀说:“是的,就是如此。”

 

于是在与会的没有证悟的人们,听到佛陀的话后,都茫然不知对见解、认识如何理解,一时间内心惊慌恐惧,不知应持守什么道理。佛陀知道大家心中的焦虑和担心,怜悯之心油然而生。安慰阿难及各位信徒说:“各位有教养的男信徒,至高无上的佛祖所讲的是真实的话语,是真实如意圆满的,不欺诈不妄语。这不是邪命外道所讲的关于有四种不死的混乱不清的议论。你们认真听仔细想,无愧我对你们的哀怜和大家对佛陀的仰慕。”

 

这时文殊这位佛弟子,惜悯各位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尼。在听众中从座位上起来,五体投地俯伏在佛陀脚下后,将手掌合于胸前,恭敬地对佛陀说:“世人之尊,这些信徒不能领悟您阐发的关于现象形态与本空幻有的精辟论述,对界定正确与错误上有困难。世之尊者,倘若由从前各种因缘而成的各种事物及其表现形态。如果是能观察到的,应当能够指出来;如果不能观察到,应不能指出。而现在大家不知对事物的各种现象形态应当怎样理解,因此有惊慌和担忧。这不是由于他们以前所种善业之根的轻微、浅显。期望您发大慈悲之心,讲述现象形态与人精妙的见解,其本源是什么?在事物与认识之间,并没有所谓对与错的义理。”

 

佛陀告诉文殊和大家:“广大世界的佛和有成就的证悟者,在修行的心念定止中。见解和产生见解的因缘,以及所看到各种现象形态,如虚幻的空中之花,本自一无所有。产生见解以及由因缘而成的心识,原本是美妙明净之体。为何要为其产生对或错的认识。文殊,我现在问 你:比如你是文殊,还再有一个文殊吗?是有文殊,还是无文殊?”

 

“是的,世人之尊。我是真实的文殊,并无对的文殊。为何呢?如果有一个对的文殊,就会有一个错的文殊,则有两个文殊。然而我今日并非没有文殊,是在文殊之中实际上并无是与非这两种形态。”

 

佛陀说:“这个见解精妙明确,一切现象形态和事物都是这个道理。本自美妙明净无上智慧圆满的真实心,由妄有产生各种事物状态的理解和认识。如因眼病生重影看到两个月亮,不知哪个月是真,哪个月是假。文殊,只有一个真实的月亮,其间本来就没有真假两个月亮。所以你现在观察认识的现象形态,各种事物,就称为妄想。不能在这里面指出真假、对错的认识。由此应知真实精妙明净觉的心性,能使你了解所谓的事物并非是真实的事物。”

 

阿难对佛陀说:“世人之尊,正如您所说的,觉悟的机缘遍布世界,真心如泉清湛常净,其本性无所谓生与灭。这与以前婆罗门教的数论学者所谈的神我论以及修苦行的教派,认为有一真实的自我,遍及世界的理论,有什么差别呢?您也曾在楞伽山顶为大慧等有成就的证悟者讲述事由缘生的道理。那些其他教派,认为一切皆生于自然。佛教认为一切事物皆由因缘和合而生,与其他教派不同。我现在观察证悟的心 性,自然而成,不生也不灭,远离一切虚妄的现象和颠倒的认识。似乎并非由因缘而成,与其他教派的自然而成的见解无异。如何区分开,请启示,从而不致误入歧途。获得真实心性,美妙觉悟而澄明。”

 

佛陀告诉阿难:“我今天用上述的方法开启、明示,把真实的心性告诉你,你依然没有觉悟,错误地认为,心识是自然而生。如果认定是自然的,必须明确有自然的形体。你且观察这美妙明净的认识见解之 中,以什么为自然的形体。这心的认识见解是以明亮为形体,还是以暗为自然的形体,或是以空间为形体,以闭塞为自然的形体呢?

 

“阿难,如果是以明亮为心性的自然形体,就不应能认识暗。倘若以空间为自然的形体,就不应使见解阻塞。照此推理,以至用黑暗、阴沉等形态,作为心性的自然形体时,那么在明亮的形态下,认识与见解的心性就会割断、消灭。这样又何以能认识反映明亮的情形呢?”

 

阿难说:“依此理,精妙的认识见解,其本性不是自然而生。我现在认为心性是由因缘而生的。但心里并不明白其义理,询问您这其中的道理如何由和合的因缘而产生心的认识自性。”

 

佛陀说:“你认为见的本性由因缘而生,我再问你,你现在因为所见到的事物,见的本性就在眼前。这个所见是因为有光明而具有的,还是因黑暗才具有的?是因为空间而具有的,还是因闭塞才具有的?

 

“阿难,如果是因为光明而具有的见性,应当不能见到并认识黑暗;如果因为黑暗而具有的见性,应当不能见到并认识光明。如果是这样,那么因为空间或闭塞而具有的见性,同因为光明或黑暗而具有见性的道理一样。另外阿难,这能见的本性若是依据光明而有所见,还是依据黑暗有所见,或是依据空间有所见,依据闭塞有所见呢?

 

“阿难,如果是依据空间有所见,那么有闭塞则应无所见;若依据闭塞有所见,则在空间应无所见。如果是这样依据光明或黑暗而具有的见性,同依据空间或闭塞而具有见性的道理一样。应当知道如果是精妙觉悟明净的见性,不起于因,不依于缘,也不源于自然。无所谓不自然,无所谓非或不非,无所谓是或不是,它远离一切形态,远离一切事物。你现在为何要把妄有之心夹杂在心识、见解之中,以世俗之人虚幻的戏论作为现象形态,从而得出区别实有。好比用手掌抓取虚空,只能徒劳无益。虚空何以能被你随意捉拿。”

 

阿难对佛陀说:“世人之尊,心之见性必定美妙觉悟,不由因而发,不是缘而生。您为何常与男信众们宣讲所见的本性具有四种条件呢?这所谓的四种条件即因为有空间、光明、心性、眼识,这个义理如何领会呢?”

 

佛陀说:“阿难,我所说人世间的各种因缘而成的现象形态,不是最正确的义理。阿难,我再问你,现实世界的人都认为我自己能观察认识。那么什么叫做见?什么称为不能见呢?”

 

阿难说:“世上的人,由在阳光、月光、灯光下,见到各种事物形态,这就称之为看见和认识。如果没有这三种的作用,就不能看见。”

 

“阿难,如果在没有光亮时,叫做不能看见,应当也看不见黑暗。倘若一定能见到黑暗,那么在没有光亮照明时,怎么能说一无所见呢?

 

“阿难,如果在黑暗时,不能看见光明,因此称为看不见。现在有光亮时,看不见黑暗的状态,还称为看不见。这样两种状态,都叫做看不见。倘若如此这两种状态自相矛盾相互取代,而并非是你的能见的心性不存在。如此则知见到黑暗、见到光亮都称为看见。那么什么称看不见?因此阿难,你现在应当知道,见到光亮之时,所见并非是光亮;见到黑暗之时,所见并非是黑暗;见到空间之时,所见并非是虚空;见到闭塞之时,所见并非是阻塞。由这四个义理得出的道理,你也应当知 道:由看见的而产生的见解之时,见解不是真实的所见之物。正确的见解应远离所见之物,是所见的形态不能反映的。为何又说是因缘自然而成,以及因缘与自然和合而成形态与见解呢?你们由听到教义而觉悟的修行者,狭隘低下无知,不能通达能见心性的清净的真实本相。我今天教诲你,应当善于思维,不得懈怠,才能进入美妙智慧的证悟之路。”

 

阿难对佛陀说:“世人之尊,正如您世之尊者,为我们弟子所宣讲的因缘以及自然的道理,还有和合及其不和合的各种现象形态。心里并未开悟,现在又听到所见而得的见解不是正确的认识,更增加了迷惑不解。期望广发慈悲心,施于我们智慧的心灵,开启我们觉悟明净的心性。”

 

说了这些话后,伤悲流泪膜拜顶礼佛陀,承受圣明的旨。

 

这时世人之尊,怜悯阿难以及与会的信众。准备要讲解扬善止恶,各种心念定止的美妙修行。告诉阿难说:“你虽然有很强的记忆能力, 但这仅有益于博闻强记,对于心念定止的细微和隐秘之处的反观内照, 在心里仍未认识。你现认真听,我应当为你依次分别开启心智。也使未来修行者脱烦恼获得觉悟智慧的佛果。阿难,一切众生灵在生死流转的苦海中,皆由两种错误的认识,产生妄有,并由此产生一切烦恼,从而依其业力与善恶的多少在人、鬼、畜生、地狱、饿鬼、天上等处如轮回转。是哪两种认识见解呢?一是不同的生灵,有各自不同的业力和机缘的虚幻见解;二是众生灵所共同具有的虚妄的见解。何为各自不同业缘的虚妄见解呢?

 

“阿难,如世上有的人,眼有红肿重影之疾,夜里见灯光,产生圆形的重影,红黄绿蓝紫五色重叠交织。对此你如何认识呢?这夜间灯光所呈现的圆形重影是灯的色彩,还是病眼所见到的色彩?

 

“阿难,如果是灯的色彩,那么没有眼疾的人为何看不见相同的重影?而这圆形的重影惟独有眼疾的人才能见到。倘若是眼疾者所见的重影,所见已经在他眼中心里成为现象形态,那么这位眼疾者所见到的圆形重影,又称为什么呢?

 

“还有阿难,如果这圆形重影,脱离了灯光仍然还有,那么理应在屏风、帐幔、几案、筵席等上有似圆形的重影。如离开了所见仍然还 有,应当不是眼能看到的。为何眼疾之人能看见圆形重影呢?因此应当知道,色彩实由灯出,所见重影由眼疾生,重影与妄见都由病生,如能见的眼睛没有病,也不会说是因灯火而有重影或由眼见而有重影。在这个例子中,有眼疾无灯,没有重影,没眼疾也见不到重影。正如有眼疾者看到有两个月亮,这第二个月亮并非实有,也不是月影。为何呢?看到了第二个月亮是人所造成的假相。有智慧的人们,不应该在人为的错觉之上来判断有月亮还是无月亮,离开了错觉而看见,还是没看见。也同于这个道理,由眼疾而产生的重影和第二个月亮。现在又要称什么是灯,什么是所见的影和月呢?更何况还想要区分不是由灯而生的重影或不是由病眼所生的重影。什么叫做共同具有的虚妄见解呢?

 

“阿难,这世俗的南赡部洲除了广大的海水,在中部有平坦的陆地,有三千个洲。在中心的大洲,从东至西包括的国家数量,大国有二千三百个。其余还有小洲在各个海域中,小洲里多的国家有两百或三百。少的有一个或两个国家,还有三十、四十或五十个国家的。

 

“阿难,如果在这个世界之中,有一个小洲,只有两个国家。只有一国之人,都感受到恶缘。在这个国土的人们,目睹了一切不吉祥的境地。以至见到两个太阳,或者见到两个月亮。这其中以至于月晕、月 食、月旁有白气、环形气绕、彗星、流星雨、横飞和纵驰的流星,日之气团、日珥、虹、霞,各种不祥的日月景象。但这一国人所见的景象,另一国的人们根本没有看见,也没听到过。阿难,我现在为你以眼疾见重影和一国人所见,另一国人无所见闻这两件事例,来讲解妄有妄见的来龙去脉,使你明了。

 

“阿难,比如那些人们,由不同的业力所产生的虚妄见解,看灯光如有眼疾产生圆形重影,虽然似乎是真实的形态,但终究是看灯光的人因眼病而产生的。这种眼病就是妄见,并非由灯光造就的,如果能认识妄见的眼病,那么就不会产生见解的错误了。正如你现在用眼所见的山河大地和各种有灵性生物,都是从本初以来的妄有见解所形有的,能见与所见显现了本幻的眼前境地。从根本上本自觉悟明净,由妄有的认识产生如眼疾后所观的虚假形态,感觉后形成的见解就如妄有的眼疾。本自觉悟明净的心识,能觉悟到缘于妄有就不是错误了。觉悟到感觉后形成的妄有,觉悟后就不再处于妄有的眼病之中,这才是真实地看待事物的见解。为何还要再说由感觉和多闻而得的见解是对的呢?因此你现在看我的和你的身体形态,以及世界上十种不同的生灵,都是如眼疾产生的妄有。并非见解本身是错的,你心识真正的精妙在于本性并非如眼疾后而具有的妄有,所以不叫做妄见。

 

“阿难,比如那些有同样业缘形成的妄见,例如那位有眼病的人形成妄见。一个有眼病的人,与那一国的人相比。一个人由眼病看见的重影,是眼病产生的妄有。一国之人都看见的不祥的日月征兆,是由业缘之中所形成的遮蔽恶气所引起的。两者都是由从本初以来所形成的妄有认识所产生的。又例如在广大世界的三千洲以及四大海洋,现实世界及其一切有烦恼的国度,以及众生灵,同样具有觉悟明净的无烦恼之心。由所见所闻产生的感觉认识,是虚妄不实的烦恼之病的缘由,由各种感知产生妄有以及妄死的见解。倘若能远离各种由因缘聚合与无聚合的现象形态,就能够灭除产生烦恼和生死轮回的原因。证得圆满智慧无生无灭的本性,使清澄的本自之心,觉悟而常住。

 

“阿难,你虽然已经先觉悟了本自圆觉美妙的明净之心,本性不是由因缘聚合,不是由自然而生。但并未明白本自觉悟之心,并非由机缘和合而生,亦非由不和合而形成的。

 

“阿难,我现在再以前述的事物形态问你。你现在仍然以世间的妄想形态和聚散离合,以及各种因果和机缘,来认识事物,从而自身陷入疑惑,认为正悟智慧之心是机缘的聚合。那么你美妙明净的能见本性, 是与光明相和,是与黑暗结合,是与通达结合,还是与阻塞结合呢?如果与光明相合,当光明出现在眼前时,在何处体现心识的见解?所见事物的形态可以辨别,能见与所见的形态如何区分?倘若不是能见的本 性,如何能见到光明?若光明出现就能见到,如何区别能见与所见?若能见之性必定圆满,又如何与光明结合?如果光明是圆满的事物,就不需要与能见之性结合。如能见之性一定与光明不同,那么糅杂在一起, 就会失去能见之性与光明的名称。能见之性与光明糅杂会失却光明的自然特性,和合能见之性与光明的自然性是不对的。至于黑暗与通达及其阻塞的道理也是如此。

 

“还有阿难,你现在又认为精妙明净的见性为和合,那么是与光明结合,还是与黑暗结合,是和通达结合,还是与阻塞结合呢?倘若与光明结合,那么在黑暗时,光明消失,能见之性不能与黑暗相合,如何能看见黑暗呢?如果看到黑暗时,能见之性不与黑暗相合,与光明相合, 则应也见不到光明。既然看不见光明,如何能知与光明相合时,知道是光明而不是黑暗?由此可知黑暗与通达以及阻塞的道理也是如此。”

 

阿难对佛陀说:“世之尊者,现在我这样思索,这本自美妙觉悟之能见之性与各种表现形态,以及产生的心念是不和合的吧。”

 

佛陀说:“你现在又讲,本自觉悟之心性与各种现象形态不是相互结合的。我再问你:这精妙的能见之性,与外部事物是不相合的,那么是不与光明相合还是不与黑暗相合,是不与通达相合还是不与阻塞相 和?如果不与光明结合,则能见之性与光明之间一定有界限。你且认真观察,何处是光明中的形态?什么是能见?在光明与能见心性之间,以什么为界限呢?

 

“阿难,如果光明之中没有能见之性。那么光明与能见则如风马牛不相及,也不知光明的现象形态所在之处,如何界定呢?那么黑暗与通达以及阻塞的道理,也同样如此。另外精妙的能见之性不是相合的,是不与光明结合,还是不与黑暗结合,是不与通达结合,还是不与阻塞结合呢?倘若不与光明结合,则能见之性与光明在本质上相互分离。正如耳朵与光明本身没有相互之间的接触关系。能见之性尚且不知道光明的现象形态所在之处,如何能甄别光明与其结合或不结合的道理呢?则黑暗与通达以及阻塞的道理,也同样如此。

 

“阿难,你仍未认识清楚一切事物,所表现的各种幻化的形态,从幻有中产生,也在幻化中消灭。由虚幻和妄有产生了各种现象形态,其本性是真实美妙的觉悟明净之体。这样乃至于色、受、想、行、识,内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外六入色、声、香、味、触、法,这十二处,产生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共为十八界。这些见解都是由因缘的和合,虚幻和妄有中产生的;因缘散尽分离,虚妄也随之归于灭。根本不能知道产生、灭尽、离去、到来,本自清净,常住美妙澄明,持不变圆满美妙而真实的本性。本性真实常在,执意所求于去与来,迷惑于生死之间,将一无所得。

 

“阿难,何为色、受、想、行、识,本自众生灵所具有的美妙的真实的本性呢?

 

“阿难,比如有人,以清澄明净的眼睛观看晴朗明澈的天空,只能看到晴空,极目所望一无所有。人对此景,目不转睛,使眼疲劳。这时在本无的空中看见狂舞的飞花,从而使眼前呈现狂乱的形态。各种现象形态的聚积应当知道也是这个道理。

 

“阿难,这些狂乱的空花,并不是从空中而来,也不是从眼里产生的。就是如此阿难,如果幻有的空花是从空中产生的,那么既从空中来,也应从空中去。如有来去,就不是虚无的空间。如果空间不是空虚的,也不能容纳空花的形态随之来去生起与消失。就如你的身体,不能容许自身随之生起与消失。倘若说空花由眼而生出,那么既从眼出,也应从眼入。若空华由眼生,应当有能见本性。如有能见之性,当空花离去眼时,飞旋交合可以看见;如果看不见,飞出时既然是有重影的空间,回旋的应当是有重影的病眼。还有看见飞舞的空花时,花已出,自身的眼应没有眼疾。为何当看到万里晴空时,才叫做清澄明净的双眼呢?由此应当知道现象形态实为虚假的妄有之见,并非由因缘而有,也不是从自然而生。

 

“阿难,比如有的人,手脚都安然无恙,身体协调舒适。在瞬间忘其生死,心情顺畅,这个人在无意识,以两手在空中相互摩擦,在两手之中就会产生虚假妄生的粗涩、滑润、冰冷、暖热等各种感受到的现 象。应当知道,聚集的各种感受,也同样如此。阿难,由身心所感的幻有触觉,既不是从空中而来,也不是从手掌里产生的。

 

“就是如此阿难,倘若是从空中而来,既然能够接触到手掌,为何不能接触到身体呢?天空无知觉也不能去选择是触及手掌还是身体的其他部位。如果各种触觉是从手掌中产生出来的,应当不等到双手摩擦才产生。还有如由手掌产生各种触觉,合掌时则应知道触觉怎样产生,分开时则应知道各种触觉怎样进入手中的,手臂、关节、骨骼,也应当能触觉到进入身体时的情形。一定有一个能感受的器官,能知道何时生出和进入,本身有一个事物形态,在体内往来自如。何必要等两手摩擦时才知道,并要称之为各种触觉呢?因此应当知道集聚的各种感受是虚假妄有的,既不是由因缘而有,也不是从自然而生。

 

“阿难,比如有人在谈论酸梅时,口中生出口水;想到脚踩在悬崖边缘时,脚心会酸软。各种想法也同样如此是妄有的形态。

 

“阿难,如上所说的由酸梅而生的口水,不从酸梅而生,也不从口中而入。正是如此阿难,倘若口水从酸梅而生,何必要等人说时才有? 如果是从口入的,知梅的应是口,何必当耳听到时才有口水?若只由耳听后才生口水,那么口水为何不从耳中产生呢?想到脚踩在悬崖边上的感受与闻梅生津的道理一样。由此应当知道,心理的感受是虚假妄有的,既不由因缘而生,也不从自然中形成。

 

“阿难,好比暴雨后的江流,波浪相接,前波后浪一泻而下,总有前波后浪。人的一生也同于此理,由少到老,不可更替。

 

“阿难,上述流水总有前波后浪的特征不是由空间而生,也不因有水才具有。也不是水的特性,不是脱离于空间和流水之外的。

 

“正是如此阿难,倘若流水是由于空间而生成的,那么宇宙无边的天际虚无的空间,就成为无穷无尽的流水。世界都会淹没于水中。倘若前波后浪的特性是因为流水才具有的,那么暴雨后的急流,其特性并不是水,急流奔腾混浊,清水流波浪逐,各有表现形态,应当明显地表现在眼前。如果混浊奔腾是水的特性,那么清澄明净的清波就不应是水的形态。倘若激流脱离空间与流水,但空间并没之外的部分,流水之外也不存在激流。因此应当知道运行的表现形态也是虚妄不实的。从根本上讲不是由因缘而有,也不是从自然而生。

 

“阿难,好比有人,用一个鸟形的瓶子,塞住两边的孔,装满了当地的空气。他远行到千里之外,用瓶中的空间送给另一国的人。空间本无区别,认为有区别的认识和送另一地空间的做法一样,是妄有不实 的。

 

“阿难,上述的虚空,不是从这个地方来,也不从那个地方入。就是如此阿难,倘若虚无的空间是从这里来的,那么把这里的空间用瓶子装上,带到另一个地方,那么这里就应减少了一瓶空间。如果认为空间是从那里而入的,那么,打开瓶子的孔盖倒出空间,也应当看见虚幻的空间从里面出来,因此应当知道所谓区别的认识是虚幻妄有的见解。不由因缘而有,不从自然而生。”

 

本文摘录自《白话楞严经》荆三隆 邵之茜 注译



白话《楞严经》卷一


对!没错!耳朵不止能听到声音,还能发出声音!


关于“耳根圆通法门”的讨论


白话《楞严经》卷一


妙印法师:《楞严经》全经基本脉络


《七十空性论》今诠  ▎《心经》略说  ▎《楞严经》解读


《楞严经》耳根圆通修持法门举要(上)


《楞严经》耳根圆通修持法门举要(下)


《明心见性——<楞严经>与生命的超越》(上)


《明心见性——<楞严经>与生命的超越》(下)



佛学典故:回光返照


起愿即是道 四大佛教名山《寺院映现的中国》


佛禅大智慧:欲得安身处(寒山)


话拂尘《退士闲篇》


拄杖、禅杖和锡杖


中国古代高僧:鉴真——六次东渡创立律宗的盲人高僧(上)


中国古代高僧:鉴真——六次东渡创立律宗的盲人高僧(下)


佛禅大智慧:有物先天地


中国古代高僧:一行——最早测量地球大小的密宗高僧


法藏——华严宗的创始人


惠能——背水砍柴的禅宗祖师


古代高僧:义净——玄奘之后最著名的唐僧(上)


古代高僧:义净——玄奘之后最著名的唐僧(下)


古代高僧:玄奘——不畏艰险取经天竺,传播佛教饮誉华夏


智顗——创立中国第一个佛教宗派的智者大师


鸠摩罗什——两朝皇帝发兵万里掳请而来的译经大师(下)


鸠摩罗什——两朝皇帝发兵万里掳请而来的译经大师(上)


法显——渡流沙凌沧海 第一次西天取经的高僧(下)


法显——渡流沙凌沧海第一次西天取经的高僧(上)


古代高僧:安世高 ▍朱士行 ▍佛图澄


东汉二高僧:摄摩腾尊者  竺法兰尊者


唐太宗与佛教


盘点去过弥勒内院的几位高僧的故事


诗与禅:鸟鸣山更幽


弘忍及记述其禅法的《修心要论》


先修禅还是先修密?~南师故事一则




*          *




Sant Mat 常用词汇简释 (一 )


实修技巧严选 合集(一)


灵性故事严选 合集一


实修理论严选 合集(一)


Sant Mat 灵性导师主题教言 汇集(一)


《卡比尔诗选》全集


圣•给乐葩•辛格•马哈拉吉 故事集(一)


圣•给乐葩•辛格•马哈拉吉(视频) 故事集(二)


圣.给乐葩.辛格(Sant Kirpal Singh)开示 精华录(一)


《巴巴.吉传》全集 附:巴巴•吉故事三则


《明师》《生命的轮回》《死亡之谜》《人 !认识你自己》全集


《修行的完美七要》《生命的桂冠——瑜伽研究》全集


《灵性的芬芳》《素食人生》《神秘主义的秘密》全集


《圣·瑞金德·辛格语录》《灵性渴望》《神圣的灵光》《灵性珍珠-致开悟的生命》全集


《圣.瑞金德.辛格的教理》《挚爱之所》《通过冥想赋予灵魂力量》


Sant Mat 关于 证知 教导汇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光明体 教导汇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专注 教导汇集


┅┅


《超脱-跟随瑜伽大师尤迦南达去修行》全集


《一个瑜伽行者的自传》全集


《与尤迦南达的对话》(全集)


来自苏非的教导(一)


来自苏非的教导(二)


苏非的故事(一)


《鲁米诗选:爱的火焰》全集


《鲁米:在春天走进果园》全集


┅┅


那些实修者必须知道的专业理论知识(一)


《体光老和尚开示录》《广钦老和尚开示录》《静老说的话》全集


《坐禅》《坐禅问答录》全集


《缁门崇行录浅述》


《禅宗六祖与中国理学》《禅话》《南禅七日》全集


《花出青嶂》选章  《和颜爱语》全集


禅宗资料汇总(一) 《定慧初修》全集


《禅海微澜》《恒河大手印》《佛法修证心要问答集》全集


《宣隆大师传》《觉知生命的七封信》《南师所讲呼吸法门精要》全集


《天台宗纲要》《南怀瑾老师“静坐问答录”》《印顺导师与学员意味深长的对话》


《略论明心见性》《证悟与神通》《成佛的诀窍》《参禅日记》


《念佛如何得到一心不乱》《禅观正脉研究(白骨观)》《圆觉经略说》全集


《唯识与中观》全集


《竹窗随笔》全集一  《金刚经说什么》全集


《七十空性论》今诠  ▎《心经》略说  ▎《楞严经》解读


┅┅


《大师在喜马拉雅山》全集


美赫巴巴的故事(一)


《寿命是自己一点一滴努力来的》&补遗篇(全集)


日本禅宗故事 (全集)▏有禅意的小故事(全集)


《海奥华预言》《 地球守护者》《看见真相的男孩》全集


《死亡好过一切》《去过天堂90分钟》 《再活一次,和人生温柔相拥》《我有死亡经验》


《影尘回忆录》《来果禅师自行录》《憨山大师的一生》《金山活佛》《虚云老和尚见闻事略》


《纯印老人故事》《心定和尚讲故事》《辨喜尊者传记》《回忆苏格拉底》《灵性故事合集》一


濒死体验(NDE) 濒死经历案例汇集 (一)


《死亡九分钟》 全集  《生命不死---精神科医师的前世治疗报告》 全集


《阅微草堂笔记》 全集一


《阅微草堂笔记》 全集二


《入门-古埃及女祭司的灵魂旅程》 全集


阿米三部曲:《阿米1:星星的小孩》《阿米2:宇宙之心》《阿米3:爱的文明》全集


《空谷幽兰》全集


《禅的行囊》全集


《密勒日巴尊者传》全集


濒死体验:《天堂的证据》全集


日本百岁老人的智慧:《活好:我这样活到105岁》全集


《宗喀巴大师应化因缘集》全集


《八万四千问》全集 宗萨仁波切


《藏密心要十讲》全集


《灵心小史》全集


┅┅


《从修炼的角度讲述一切神秘现象的原理》全集


《老子他说》(全集)


《丹道修炼问答》《修真内景谈》《天仙金丹心法》《心法相映——丹道心悟卅年》全集


《陈撄宁仙学大义》《学仙必成》《邱祖秘传大丹直指》校注《余之求道经过--陈撄宁点评版》


《我说参同契》全集(上)


《我说参同契》全集(下)


《道家修真图详解》《黄庭经讲义》《陈老“所谓口诀不轻传”的原因》《口诀钩玄录》全集


《丹道见闻录》《庄子现代版》全集《丹道法诀十二讲》


《青衣江道长问答录》精华录(一)


《青衣江道长问答录》精华录(二)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m.santmat.biz/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音流瑜伽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