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温州到世界,一个三线城市的商业传奇

任新建 上海华略智库 2022-12-24



作者:华略智库创始合伙人、主任  任新建来源:上海华略智库(ID:HUALUETT)

提起温州,你或许会想起“炒房团”“江南皮革厂 ”“魔性方言”。就是在这样一个资源相对匮乏的浙南城市,被称作“东方犹太人”的温商以开阔的全球视野和卓越的精诚团结,让”敢为天下先”的创业精神与“诗书继世长”的耕读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塑造着温州品格,书写着温州奇迹。


这是一个居住着被称为“东方犹太人”的城市。

这也是一个极端缺乏自然资源的城市。七山二水一分田,除了山多、临海,基本再无其他资源。

但极端的条件,却造就了中国最富裕的企业家群体。温商,从走街串巷、贩卖针头线脑的小商贩干起,一步一步,培育出了正泰、德力西、森马、奥康、金帝、红蜻蜓、报喜鸟、唯品会、威马汽车等一批知名企业,造就了南存辉、王振滔、邱光和、尤小平、沈晖等一大批明星企业家。

富起来的温州人,组成炒房团,开启全国扫楼模式。所到之处,房价望风飞涨,令地方政府闻风丧胆。

炒房之后,接着炒煤、炒原油、炒黄金、炒外汇、炒期货……

在温州人眼里,没有炒不了的东西,只有花不出去的钱。

他们甚至把自己城市的房价也炒到了三线城市的天价水准。

美丽的瓯江穿城而过,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温州人。郁郁葱葱的大罗山雄踞温州市区南部,护佑着这片美丽的土地。

在浙江,温州是个另类的存在。它地处浙江东南端,与自明清以来就无比富庶的浙北杭甬一带相比,温州不仅偏安一隅,而且长期处于被忽视的边缘。

缺乏资源、不靠政策的温州人,唯一可挖掘的,只有自己的头脑。

除了浙江人的精明和敏锐的市场意识,温州人还有着独特的吃苦和冒险精神。他们缺的,只是一个机会。

这个机会,就是改革开放。

1980年,一个19岁的温州小姑娘,领到了中国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

从此开启了温州发展的“开挂”模式。
 

很多人还有印象,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国各城市突然出现了做各种小生意的温州人,操着一口温州方言,或者极不标准的普通话,贩卖针头线脑、日用百货、开温州发廊……

那个年代,当全国大部分城市居民的市场意识还没有觉醒,体制内的铁饭碗还很香时,温州人已经跑遍全国做起了生意。“泥和(您好)”“目伐(麻烦)”“副哟卡次(不要客气)”“妈妈早啊(慢慢走啊)”的温州方言,也至今被不少老一辈的人经常回忆起。

鼎盛时期,温州个体工商企业超过10万户,占到了全国总数的1/10,30万经销员奔波于全国各地,成为让国营企业头疼不已的“蝗虫大军”。
这确实很像犹太人,在全世界游荡,赚全世界的钞票。

当大家终于发现做生意比挣工资更有吸引力时,“走遍千山万水、历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想出千方百计”的温州人,已经赚到了第一桶金。

而后,他们带着钞票回到家乡,赶上了乡镇企业蓬勃发展的浪潮。

正泰、德力西、青山控股,这些中国500强、甚至世界500强的温州企业,大多起步于这个时期。

温州人的经商天性,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这次我们的合作对象,是一名温州的企业家,也是一个投资人。

说实话,智库这个行业,很少有企业家能够看到它背后的价值、资源和影响力。

这是一个可以产生思想力甚至话语权的行业,但它绝对规模并不大。

但他却看到了。温州人敏锐的商机意识和善于结交资源的能力,在他身上展现无疑。

他对华略智库非常认可,愿意在温州利用他的人脉,为我们积极拓展市场、推进业务。

当然,他本人也并不讳言,也希望借助华略的资源平台和政府人脉,来拓展他的业务和投资版图,实现双赢。

清晰的基于市场规则的合作机制,是大家都喜欢的。

他设宴招待来自上海的客人,并叫来了他的几位结拜兄弟,大都是温州人在国内或者海外商会(同乡会)的会长。

几位结拜兄弟非常热情,觥筹交错、借酒交流之中,我又发现温州人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互帮互助、抱团发展。

不知道这和犹太人像不像,但和潮汕人很像一对CP。

但潮汕人的抱团发展,主要是因为宗族的原因。

温州人的抱团,宗族原因并不占主导,更多是基于信任和规则所形成的合作抱团。

他的10位结拜兄弟,基本都是志同道合、兴趣相投的生意伙伴或合作伙伴。

企业家在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风浪险滩,甚至被逼到绝境跳楼的也比比皆是。

这时候,扶一把,就是雪中送炭、热中送扇。过了这一关,可能就又活过来了,甚至会创造新的辉煌。

这时候,抱团就很重要。

几位结拜兄弟很自豪地告诉我,无论谁家有了困难,大家都可以随便凑出几十亿的救济资金,不需要任何抵押,信用就是最好的背书。

除非是遇到系统性危机,温州的企业家,已经形成了彼此支撑、快速高效的民间资金周转机制。

尽管这种机制也有弊端,比如容易产生利益纠葛、连锁反应等,但对于不靠政策、不靠政府扶持的绝大多数温州企业而言,不失为一种资金救援和企业纾困之道。
 
华略智库受邀出席温州留学青年科创产业论坛。华略智库金融研究院研究经理、《上海前沿观察》负责人、也是留学青年的程女士在会上作《温州打造更加开放型经济产业体系的战略思考》演讲。
 

瓯江逶迤穿过市区,用了1200年的时间,在江心沉积出一个12平方公里的树叶形小岛——七都岛。岛上河网曲折蜿蜒,河中再有沙洲,形成了奇妙的河中有河、岛中有岛的奇观。
 

2020年,世界青年科学家论坛在七都岛上召开。借此机会,温州重新对小岛做了规划定位,从田园阡陌、炊烟袅袅,一下子变身为充满梦幻色彩的未来科技岛。

在城市的规划中,中国人向来不乏想象力,更具备超强的执行力。

论坛采取现场+连线的方式召开,除了现场邀请的四位嘉宾,还分别邀请了美国、英国、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的四位嘉宾,以视频方式参与互动,有点国际逼格。

本来我还有些诧异为何召开这么一个论坛,莫非温州留学青年很多么?
实际上,确实很多。

温州的各类大学在校生8-9万人,每年大概有2-3万人毕业。但每年温州出国留学人员竟然高达2万人。

虽然不一定准确,但可以粗略看出,绝大多数温州人,都倾向于把孩子送出国门,留学进修。


这个数字,在国内三线城市中,绝对属于佼佼者。
 
也和潮汕人一样,温州人也有出海闯荡的传统。

当年的温州人出海闯荡,绝大部分是因为生计,因为家乡实在没矿、没田,并且人多。温州人口数量仅次于杭州,妥妥近千万人口大市。

要么饿死故乡,要么闯荡他乡。

12平方公里的七都岛,户籍人口只有1.5万,竟然有超过2.65万名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分布在世界28个国家和地区,可谓是“家家有侨胞、人人是侨眷”。

一岛如此,整个温州的侨胞数量,可想而知。

数量庞大的海外侨胞,为温州编制出了一张庞大的海外关系网,让温州人的生意做到全世界。

在岛上有一堵墙,嵌满了温州人在全世界成立的商会、同乡会等。
也可以说,每个温州人,可能都有海外关系。
 

这就不难理解了,为何温州人会那么热衷把孩子送出国门,为何温州会有那么多的留学青年。

海外有亲戚、有朋友,是一个原因。

更重要的是,富裕起来的温州人,对子女教育的不吝投入和舍得培养。
送出国门,喝点洋墨水,让孩子具备国际视野,讲一口流利外语,再结交几个国际关系,以后方便做国际生意,应该是不少温州人的真实想法。

这种集体性的送孩子出国留学,温州又走在了全国绝大多数城市前面。
一方面居安思危,另一方面未雨绸缪。一代又一代的温州人从未停下努力前行的脚步。

在瓯江之畔的CBD核心区,世界温州人家园已成为世界温州人回乡相聚的一个汇合点

和前辈们为生计而出海闯荡不同,新一代的温州留学青年,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

他们需要站在更加国际化的视野,将前辈们开创出的基业,向全球推进。

同时,也为温州正在着力打造的“全省第三极,长三角南大门”,作出更加卓越的贡献。

或许若干年后,温州人“东方犹太人”这个称号,可能就会变成“全球犹太人”。

可怕、可敬的温州人。

———— e n d ————

推荐阅读
【原创】后发地区致胜:在资源整合和品牌重塑中实现位势转变——以上海金山区为例【原创】思想高度与行动精度:编制专项规划怎样做到知行合一?【原创】从GDP增速相差0.5%,看北京、上海两大头部城市的竞逐【动态】春诵夏弦,奋楫笃行——华略智库3月刊
【荐读】以华为为例,美国为什么惧怕“斯普特尼克时刻”?
【荐读】万亿城市工业图谱:制造业下一个增长点在哪里
【荐读】2020重点城市外贸排行:广州失守,宁波上扬,成都进前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