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开发研究院

其他

综研观察|我国数据跨境流动规则探析——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先行先试

自由贸易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博士后本文作者张璐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
2023年6月5日
其他

如何推动深港协同发展?两地专家建言献策:增强协同观念,共商共建共享

自香港提出“建设覆盖深港口岸经济带及更纵深腹地的北部都会区”后,深港坊间持续热议。在此概念提出周年之际,深圳市决咨委、深圳智库联盟会同香港智库举行“2022港深智库联盟线上研讨会”,两地专家学者就“以香港北部都会区为契机,推动深港协同发展”为主题,再次进行深入研讨。//2022年港深智库联盟研讨会深圳线下会场。
2022年10月13日
其他

粤港澳大湾区五周年:共享创新,科创湾区再出发

——《共享创新——加速迈向全球顶级科创湾区》报告在深圳发布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当前,大湾区整体经济规模和发展能级再一次迈上新台阶,2021年GDP突破12万亿元,经济总量超越加拿大和韩国。深圳GDP突破3万亿元,跻身全球城市前十,经济规模接近美国第三大城市芝加哥。但在大国竞争“科学发现”的引领能力上,粤港澳大湾区如何更有实力地扛起“科技自立自强”的大旗?关键技术“科技脊梁”的突围能力上,粤港澳大湾区如何更好地承担起“内引领外竞合”的使命?成果转化“超级孵化器”的市场能力上,粤港澳大湾区如何更成功地成为“创新创业天堂”的标杆?数字“链接器”的转化能力上,全创新链数字化转型的断点在哪里?软硬创新“软实力”的增值能力上,科技湾区的内容新生产力支撑在哪里?大都市圈“向心力”的协同能力上,建设全球最强科技圈的路径在哪里?为此,正值《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签订五周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三周年之际,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再次将研究焦点聚焦于科创,提出粤港澳大湾区为什么是科创湾区,科创湾区怎么建,编制了《共享创新——加速迈向全球顶级科创湾区》报告,并于2022年2月28日在深圳正式发布。《报告》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创新上应加速范式变革,畅想“共享创新”的新模式,先强带后强,做大“共享创新”科创生态的“榕树效应”,让科技、产业、企业、人才资源“拧成一股绳”实现同向发力,加速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迈向全球顶级科创湾区。发布会由中国(
2022年3月1日
其他

新使命 大未来——深港深度融合 打造引领制度创新的“策源地”

9月6日,《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正式出台。距离方案公布仅仅一周的时间,9月13日,深圳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提出12个方面、44条举措,将方案分解成71项重点任务、203项近期重点推进的事项,对发展任务、产业布局、空间结构等进行细化。短时间内多项细则的公布,足以看出政府推进前海大开发、大开放、大发展的决心和信心。在中央对粤港澳大湾区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下,深圳前海,正在打响一波“抢滩”运动,而这将对中国经济的走向产生深远影响。让我们从这些政策的解读中,透析深港深度融合的大未来。编导:广东新闻
2021年10月4日
其他

治理重构,塑造平台经济的健康生态——《中国平台经济健康指数》报告发布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强调,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4月15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平台经济监管,促进公平竞争。可见,平台经济的健康发展成为今后一段时间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平台经济治理也将进一步拓展国家治理新领域。为此,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就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开展相关研究。本研究旨在通过构建客观立体的指标体系找到塑造平台经济健康生态的“一面镜子”、“一把标尺”,为社会吹“理性的风”,让平台观“真实的我”。评估的目的不在于比较谁优谁劣,而是旨在探索一个可衡量、可追踪的指数系统,引导公众更理性地认知平台,助力监管部门更加科学地评估平台,推动平台企业对标,真正构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平台经济健康生态。在《2021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召开之际,由综研院新经济研究所曹钟雄团队发布《中国平台经济健康指数》(以下简称《指数》)。//樊纲院长作主旨演讲//常务副院长郭万达主持发布会在报告发布现场,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表示,刘鹤副总理在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提到,支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支持企业家创新创业,支持互联网和数字经济健康发展。两个健康值得高度重视。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民营经济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中国的数字经济和平台经济公司,说起来很大,但是在国际上我们仍然是相对弱小的。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当前面对一系列的挑战,所以我们要认真研究如何改进体制,改进监管,改善平台经济的健康状况。这些改进的目的,还是“发展”,使数字经济、平台经济能够继续发展,创新驱动,惠及各方,使我们的经济各行各业受惠于数字经济,实现整个经济的高质量增长。//曹钟雄博士发布指数该《指数》认为,平台经济健康是一个相对全面、综合性的概念,应该包含平台综合价值、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责任评估的延续与升华等内容。根据我国平台经济发展实际,平台经济健康指数覆盖普惠辐射广度、创新驱动力度、有序治理强度、开放链接深度、多元交互程度、减碳担当高度等六个健康维度,并进一步细化出15个二级指标,28个三级指标。根据26家数字平台健康进行测度结果显示,样本平台健康指数呈现右偏分布,平台经济处于亚健康状态。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平台经济在开放发展、平台治理、数据保护等领域仍存在一系列问题,亚健康状态值得重视。相对而言,在26家平台中,阿里巴巴、腾讯、字节跳动、京东、美团位列健康指数第一梯队,在发展中治理,在治理中实现健康,为塑造健康生态提供了有益探索和积极示范。如“创新普惠型”的阿里巴巴在持续创新的过程中实现蝶变,通过创新让普惠的初心更有温度,为更多元的群体提供了更加有序、更加公平的创新创业舞台。价值链接型的腾讯通过微信社交网络、微信小程序等生态工具,实现了生态内价值赋能和价值反哺。“开放链接型”的字节跳动推动数字文化内容走出去成为中国故事的另一种叙述方式。“绿色发展型”的京东持续加码绿色供应链,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其健康新标签。“多样发展型”的美团正在加速成为多元业务驱动、多元行业赋能的生活服务超级入口。该《指数》报告认为,平台经济是中国数字经济在世界舞台上形成独特优势的关键。面对“共同富裕”的历史大背景,全社会更加需要拓宽向上流动通道,需要创造更多致富机会,需要提供多元的低门槛创业就业机会,需要通过做大蛋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对此,健康良性的平台经济不可或缺。发展至今,平台经济需要一次创造价值的初心回归,回归普惠、回归创新、回归开放、回归公平,重新出发。01治理重构中的平台站位:重塑平台经济健康生态,牵引宏观经济高质量发展内促良性竞争,外谋竞争优势,是全球平台经济治理最真实的底色。纵观全球,大国间数字竞争大幕已经拉开,平台企业成为国际竞争新战场,是博弈重地。各国强化平台经济治理,对内是以监管保障公平,对外是锻造国家平台经济的竞争优势,依托更为蓬勃的创新活力建设自身数字经济摩天大楼。治理重构是我国平台经济的当务之急。当前,强化平台治理成为全球性趋势。近年来,平台经济饱受诟病,俨然一个面临“成长的烦恼”的少年郎。因此,当前最为重要的是对平台经济发展的重构,实现从野蛮生长到健康发展、从特定平台治理走向塑造平台经济健康生态的蝶变。平台经济需要以舍我其谁的大担当、以“谋大势而非谋一时”的大视角,“谋全局而非谋一域”的大战略,扛起健康生态的大旗。塑造健康生态是时代发展之要。平台经济治理的目标是塑造健康生态,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保障循环畅通,牵引和助力宏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数字出海”保驾护航的主动布局,这是推动平台经济治理重构、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核心要义。平台经济健康发展不应简单地涉及一企一业,治理也不仅是一企一业。我们也庆幸地看到,在塑造平台经济健康生态的新征程上,平台企业正在直面过去发展中的问题,正视亚健康的发展状态,“及时修剪枝杈”,积极求变。在“对照整改”走向“健康转型”的过程中,平台“一边要增长,更需要加速变健康”,积极拥抱监管,平台内部治理素养和自身纠偏能力在逐步提升。以阿里巴巴为例,自2020年底接受反垄断调查以来,阿里巴巴自查整改工作很快走向机制化、系统化、常态化、全员化,阿里巴巴在平台治理等领域重拳出击,力争整改走在前面、治理走在前面。02面向未来中的平台征程:立足创新与普惠,奔赴平台经济健康生态的星辰大海面向未来,行业发展要为“健康生态”布局。回归创新本底、回归长期主义,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底气。平台企业要在模式创新和应用创新“长板”基础上,更加注重底层技术创新,成为突破数字经济领域“卡脖子”技术的先行军、主力军。回归健康竞争、回归创新为要的逻辑,是行业活力焕发的保障。摒弃过度同质化、低水平的竞争,只有真正健康的竞争,才能真正实现“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回归行业初心,回归创造价值的逻辑,是平台经济开放发展的基点。“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平台间的开放要对等的开放,要有利益的平衡,开放应基于商业逻辑、市场逻辑,平台用户、数据、流量、通道的市场价值和商业价值需要得到应有的尊重和肯定。面向未来,平台企业需拥抱开放为“健康生态”助力。平台企业要积极主动地拥抱监管,要有红线意识、底线意识。严守公平竞争红线、数据安全防线、科技中立底线和政策法规高压线,逐步实现从拥抱监管到助力监管,胸怀大局行大道、慧眼识途明正道、砥砺奋进走稳道,夯实立身之基石,担起肩上之重任。面向未来,治理重构要为“健康生态”护航。政府及监管部门,既“吹好哨”,还要“护好航”。护航是规章的建立,是安全的守护,是前进的定心丸。治理重构要处理好行业监管与健康生态的关系,处理好健康发展与国际竞争能力建设的关系,处理好健康发展与安全有序性的关系,既要着力根治行业乱象、有效防范不良问题蔓延和扩大,也要推动行业发展有力量、有韧性、有弹性。奋进的中国,未来是星辰大海。平台企业更要读懂时代、读懂国家、读懂人民的期待,葆有与时代共进的热忱,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拥抱百花齐放、活力迸发的健康生态。我们的愿景简单而美好。平台企业只有将自身事业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才能真正塑造起平台经济健康生态,在催生新业态、重塑创新链、重构产业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才能取得真正的伟大跨越。平台经济通过数字能力给每个人提供更多美好生活的可选项,这也是冰冷数字背后最温情的力量。#
2021年9月29日
其他

观点|肖耿:全球金融形势与大湾区发展机遇

中国如何应对全球金融及货币数字化浪潮带来的机遇风险?
2021年3月23日
其他

综研指数|全球金融中心2021最新排名,中国金融中心稳步提升,沪港京深稳居前十

香港会继续发挥在“一国两制”下的独特优势,加强香港作为通往内地和国际市场双向门户的桥梁角色,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建设所带来的机遇,在国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作出贡献。
2021年3月18日
其他

招聘|博士后研究人员

工作站与流动站签订《校企联合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协议书》,工作站与博士后本人签订《博士后工作协议书》,明确工作站应提供的条件和对博士后研究人员的要求,以保证博士后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
2021年3月16日
其他

深圳特区40年|樊纲:继续发挥特区作用重在全方位先行示范

樊纲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01全方位推进先行示范区建设,是应对“两个大局”的重要战略举措深圳推进先行示范区建设,继续成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必须始终胸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两个大局”是紧密相关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本质上来说就是大国的竞争与博弈,也是中华民族的崛起使然。当前,中美贸易摩擦不确定性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全球经济衰退,给全球化带来更加严峻的挑战。深圳经济特区40年的实践和探索,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意义非凡。中央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以其全方位先行示范带动全国发展,正是基于“两个大局”的深入考量,将其作为应对“两个大局”的重要战略举措。02全方位推进先行示范区建设是经济特区升级版的核心要义经济特区大量的经验做法被推广复制到全国各地后,“特区不特”已然凸显,特区要继续保持自身之“特”,必须不断升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就是经济特区的升级版,它仍是经济特区的一种形态,继续葆有经济特区的职责和功能,但它是更高级的形态,全方位先行示范是其核心要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不仅是深圳自身发展需要,更将对中国乃至世界带来深远影响。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围绕亟须突破的重点和难点继续先行先试,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制度,以“一马当先”带动“万马奔腾”,目标始终是一以贯之的。“
2020年8月18日
其他

曲建:全球4000多个经济特区,深圳成功在何处?

“深圳经济特区为什么能成功,有没有可复制的经验?”这是全球调研中,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曲建常被各国代表问及的“高频问题”。2015年,英国《经济学人》曾发文称,全球4000多个经济特区中,头号成功典范莫过于“深圳奇迹”。2019年,深圳GDP首次超越香港,这一年,当曲建在参加世界银行有关会议上介绍这组数据时,众多发展中国家代表现场鼓掌。深圳,正被视为全球经济特区探索的“先遣部队”。在深圳特区40周年之际,南方日报、南方+对话曲建,探讨特区“发展密码”。来深圳30年,曲建见证特区发展历程,将全球特区发展作为深入研究领域。从1/2500
2020年8月13日
其他

综研视点|深圳位居城市高质量发展榜首

近日,《2020年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报告》发布,通过综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六大维度,33项二级指标,对全国35个大中城市高质量发展成效进行测评。《报告》显示,深圳拿下综合绩效、协调发展、绿色发展三个单项冠军,位居城市高质量发展榜首。“深圳持续坚持创新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是深圳高质量发展背后的三大驱动力。”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向记者如是说。一流营商环境“赋能”深圳综合绩效排名全国第一记者关注到,“综合绩效”得分主要衡量当地宏观经济的综合发展状况。测算结果显示,深圳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营商环境便利度和宏观杠杆率上得分均为样本城市第一。深圳市统计局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根据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上半年深圳地区生产总值12634.30亿元,同比增长0.1%,增速较一季度回升6.7个百分点。“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良好的经济数据离不开优异的营商环境。郭万达表示,这与深圳大力改善营商环境密不可分。近年来,深圳将优化政务服务作为营商环境改革的“牛鼻子”,在深化商事登记改革上下功夫,推出“三十证合一”;在提升行政审批效率上“出招”,实行“深圳90”改革,推出40余项“秒批”、300项“不见面审批”等系列惠企惠民政策,营造更优的营商环境。在郭万达看来,良好的营商环境对于高质量发展起到了保障和支撑作用。“优化营商环境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深圳既注重改善基础设施等‘硬环境’,也注重提高政务服务水平、营造法治环境等‘软环境’,这些都是吸引越来越多企业扎根深圳的原因。”郭万达说。在华南城市研究会副会长孙不熟看来,领先国内的市场经济框架体系是深圳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他认为,稳定的营商环境再加上深圳本身的技术优势和完整的产业链支撑,才持续培育出腾讯、华为、平安等大型民营企业。协调发展指数深圳领跑全国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报告》显示,协调发展指数得分最高的三座城市,依次是深圳、上海、北京。深圳得分最高为0.70,领跑全国。“协调发展指数”衡量的是各地在城乡、产业、区域上的相互协调性。在郭万达看来,近年来,深圳通过实施“东进、西协、南联、北拓、中优”战略,推动全面实现特区一体化,加快实现更平衡充分的协调发展。“深圳、东莞、惠州三地之间的深度融合发展,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以及产业集群,从而带动相关地区的经济发展。”孙不熟分析,深圳以产业集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近年来,大量企业从深圳外溢到东莞和惠州,这说明深圳和周边地区除了存在“虹吸效应”之外,还存在“辐射效应”,并且形成了一种良性的发展模式。深圳市委党校(深圳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谭刚则表示,近年来,深圳在科研机构引进、产业结构优化等方面做出了不少创新,加快实现产业、区域方面的相互协调性。经济与生态效益双提升绿色发展指数排名全国第一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亦是深圳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探索的问题。绿色经济体系的大树已结出果实。《报告》显示,从“绿色发展”维度看,深圳绿色发展指数排名第一,2019年深圳地均GDP达13.48亿元,是中国单位面积经济产出最高的城市。在谭刚看来,深圳交出漂亮成绩单背后,离不开近年来深圳不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构建绿色经济体系,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城市发展的肌理中。强烈的生态文明自觉意识加上环境治理工程的不断落实,让绿色发展有了有力的支撑。深圳创新发展动能强劲。深晚记者关注到,《报告》显示,深圳的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常年保持在全国的30%以上、连续16年居全国城市首位。在郭万达看来,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驱动力。谈及下一阶段深圳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郭万达认为,深圳应坚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夯实深圳创新的源泉和基础,增强创新的动能。与此同时,深圳仍需持续优化产业环境和产业配套设施,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谭刚则建议,未来深圳除了需要坚持创新发展等“强项”,同时也要强化相关核心技术、基础研究攻关,进一步完善公共产品供给,推进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2020年8月4日
其他

樊纲:90年代深圳的市场经济震撼了我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对中国的经济改革有着多年的研究与观察。1983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的第三个年头,那时国内大部分城市还在实行计划经济,而广东的副食蔬菜市场经过改革,已经是开放自由的了。
2020年7月28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理事观点|唐杰:深圳创新企业在经济转型的“降速”中成长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理事长、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管学院教授唐杰在上世纪90年代中来到深圳从事学术研究工作,后来进入政府部门,曾担任深圳市副市长多年,分管和深圳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领域。学者出身的他既有研究人员的专业视野,同时也拥有政府部门一线的实践经验,对深圳经济的转型升级有着独到的观察和见解。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年来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2019年,深圳地区生产总值已经接近2.7万亿元,是特区创办之初的1万多倍。踏入不惑之年的这座城市,也经历过经济转型升级的“阵痛”。唐杰为何认为深圳创新的企业是在经济转型的“降速”中成长的?他为何说深圳是一座创造企业家的城市?他又为何判断,未来深圳的高等教育会出现质量发展的奇迹?来看唐杰与深圳卫视记者何嘉琪的对话。以下为对话文字实录:01深圳经济每一轮转型都是挑战自我的过程深圳卫视记者
2020年7月14日
其他

樊纲:灾难经济学

本文于2003年非典疫情期间发表在《经济观察报》,2003.4.28-5.5,B3版写下“灾难经济学”这么一个题目,不是要写一本教科书,而是想就最近世界上发生的种种灾难性事件及其后果做一点经济学的分析。中东在发生着战争,而我国正在遭遇着非典型肺炎这种传染性疫病灾难的打击。它们都值得进行经济的分析。灾难是多种多样的,而对灾难的经济分析也可以是多方面的。比如说,我们可以分析灾难的经济根源,因为真的会有许多灾难有着或远或近的经济起因,比如一场洪水泛滥,可以追溯到长期以来的掠夺性采伐森林的人类行为;而扩大市场、占有资源,可能是一场战争的直接动因,等等。我们还可以分析面对灾难各种利益群体或个人的行为方式,可以分析灾难发生时一个经济如何应对灾难、如何配置资源的方法和比例,一个社会应如何组织其灾难危机应对机制等等。当然,我们还应该分析各种灾难对一个经济在各方面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在这里,我们只集中从一个角度对灾难进行一种分析:不同的灾难对于经济总需求及经济活动总量的影响,是不同的。根据我们这里的特殊分析角度,灾难似乎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可以称为“需求刺激型灾难”,一类可以称为“需求抑制型灾难”。战争和洪水,可能是所谓“需求刺激型灾难”的例子(相似的还有地震、台风等)。以战争为例。战争是人类之间的相互残杀,因此它是一种灾难。在战争发生的时候,受战争蹂躏的那些地方,民不聊生,经济活动停止,当然谈不上什么扩大需求与扩展经济活动。但是,一方面,战争本身要耗费大量的资源,构成当前参战方对军火、运输等产业的额外需求;另一方面,战争不仅杀人,而且毁物;战争一旦停止,人们要重建战争中摧毁的一切,就形成大量的经济需求。洪水也是这样。在洪水爆发的那几天,当然经济活动是停止的,但一旦洪水退去,人们灾后重建的需求,就构成当期经济总需求的一部分,而重建工作本身,则构成当期GDP,即国民生产总值的一个组成部分。洪水和战争在这里的一个共同点在于,它们是破坏性的,但它们破坏的是过去的GDP(所积累起来的财产),而增加了当前的GDP,扩大了当前的总需求。尽管现实生活比我们这里的分析要复杂一些,比如一场战争对交战双方的经济影响是不同的(胜者总是获利方),战争时间的长短对当期经济的影响也是不同的,财富的破坏会因“财富效应”而减少战败国的需求,人口的减少会使市场规模缩小,等等。但是毕竟,当年若不是二次世界大战,美国经济还不会真正从大萧条的泥坑中拔出来;而世界大战发生时欧洲经济自然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但大战后的重建,又可以说是使它们能持续长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前的伊拉克战争也是这样。军火工业集团的利益是战争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战后重建的大蛋糕,又可能构成欧洲(包括最初支持战争的英国和西班牙)与美国发生利益冲突的原因。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我们当前所经历的“非典”这种传染性疫病灾难,它属于另一个类型,即“需求抑制型灾难”。除了增加一点对医药及设备的需求以外,这种灾难的经济影响基本上可以说是彻头彻尾地在减少需求,直接减少人们的经济活动!这种灾难不仅因夺去一些人的生命而减少人类的经济活动,而且它使大量的人因惧怕被传染上疫病而减少甚至停止经济活动,从而减少经济需求,甚至减少资源的消费。这不仅表现在人们少外出、少购物、少旅游(包括不到中国来旅游)、少开会,还表现在许多贸易和投资的项目,会因人们减少旅行和开会而推迟甚至取消。人们对生命的珍惜,使人们减少其可能被传染上疫病的一切活动,包括经济活动,加在一起,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数字,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一个较长的时间,它可以真的使我们的GDP的增长率大大下降,因为GDP的本义,就是衡量人们经济活动量的一个指标!这就是我们现在面临的形势。非典疫病这种灾难与战争等灾难的区别在于,它既没有因当前人们活动的增加(尽管是战争一类的破坏性活动)而增加当前的需求,也不会因破坏过去积累起来的任何财产而提出“重建的需求”,它只是简单地减少人们当期的活动!与此相类似的是“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并不提出额外的当前需求,也不因破坏任何物质财富而在提出今后的需求,它只是可能使一个经济的“金融资产”受到破坏(也就是所谓的资产“缩水”),而金融资产的价值是不计入GDP的,计入GDP的只是当期在一定需求下创造出来的物质产品和服务。而且,金融资产缩水对需求的影响一定就是负面的“财富效应”――人们因收入预期的降低而减少当前的消费。这一分析的政策含意显然就是:面对“非典”这样的灾难,宏观经济政策的问题就在于如何在加紧防控灾难的同时,如何尽可能地维持经济活动的水平,从多方面扩大需求,以保持经济的增长。而且在这种条件下扩大需求,显然要对政策作用的特殊方式、特定地域、特定人群等给予更多的关注。不过,就中国当前的情况而言,好在2003年第一季度的GDP增长率高达近10%,通货膨胀也有所抬头,投资增长高达27%,有点“过热”的嫌疑,如果没有“非典”出现可能还应采取政策抑制需求增长过快,所以似乎现在还可以先看一看各种因素变化趋势再说,暂不采取大规模的政策行动。但对“非典”的各种经济影响,还是要有清醒的认识,对其有所准备。对灾难的经济分析,显然还不止于此,另外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在这次“非典”灾难中显示出来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不确定性”对人们行为的影响和针对不确定性采取对策的必要性。“非典”迄今为止的传染率和死亡率,比起人类已知的许多疫病,其实是很低的(见医学专家们的分析),但人们之所以大量减少经济活动,主要就是人们不知道这种疫病的传染方式、预防方法和医治办法。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导致人们的不安全感与传染率、死亡率不成比例,从而采取比防范其他疫病更加谨慎的预防行为。也就是说,在这个阶段上,人们倾向于“小事做大”――为了避免很小概率的事件发生,采取很大范围的防范措施。这时,政府作为一种公众机构应该怎么办,应该如何针对这种行为而采取政策以提高经济效率?符合经济逻辑的政策建议是:第一,信息越公开、越充分越好。不确定性本身与信息不充分有关,提高信息充分程度,可减少人们的过度恐惧。比如,政府作为占有信息较完全的权威机构明确地告知大家哪里可能有传染源,人们就可能较为放心地去其他地方,而不是哪里都不去。第二,政府也一定要“小事做大”,而不能“大事化小”,也要用“过份”严格的措施加以防控,“宁可错查一千,不可漏查一个”,这种做为“公共物品”而提供的防控措施,由于其“外部效应”,在理论上会比每个个人都要以个别方式进行的过度防控措施更有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会更多地起到减少个别人所面临的“不确定性”的效果――当我作为一个个人,知道社会已经全面动员起来加以防控的时候,当我知道我一旦疑似有病就会得到及时救治的时候,我的安全感会更大而不是更小,我恢复更多经济活动的信心也会更大而不是更小。大家反正是要“小事做大”了,不如政府组织来集体地小事做大,效率会高一些。而且,反正现在大家都在减少经济活动,政府的“过分”防控措施,多少还可以起到弥补需求不足、增加经济活动的效果。
2020年3月1日
其他

综研观察|从首例新冠患者个案看美国疫情防控启动机制

Team(华盛顿2019-nCoV个案观察小组)。作者单位的构成从侧面可以体现出,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美国迅速组成了一只协助组,将涉及部门和不同学科组织起来,应对突发事件。
2020年2月2日
其他

综研报告|房贷利率新定价机制实施,能否实质改变信贷业务“唯房论”?

根据即将发布的《2019中国产业金融发展指数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房地产行业对实体经济的信贷资金挤占效应依旧处于高位水平,严重挤占了其他实体经济的发展空间。
2019年10月9日
其他

博鳌演讲 | 樊纲:从经济学与供求再论中国房地产的未来

政策基调转向“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下的因城施策,户籍制度放开正在驱动新一轮城市化,房地产的未来依然充满希望和想象。
2019年8月8日
其他

银湖新能源|配额制落地在即,可再生能源迎来新机遇

王倩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银湖新能源战略研究中心博士后近日,国家发改委公布《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及考核办法(第二次征求意见稿)》,继3月下旬首次征求意见后,时隔半年再度征求意见,可再生能源配额制落地在即,掀起了业内新一轮讨论热潮,普遍认为强化地方政府、电力公司、电网企业、配售电公司、电力用户等主体的约束性责任与义务,无疑给身处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平价上网渐行渐近、消纳隐忧未除、补贴退坡加速等多重压力下的可再生能源行业带来了新动力和新机遇。一、配额制缺位掣肘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当前,中国已成为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国,水电、风电和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均居全球首位,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电力总装机的比重接近37%,但整体利用效率仍有待提高,发电量占比重仅为26%,其中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比重不足8%。可再生能源电力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已从过去技术装备和开发建设能力方面的约束,转变为市场和体制方面的制约,突出体现为当前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的电网接入和市场消纳困难,部分地区存在严重的“三弃”(弃水、弃风、弃光)现象,建立和落实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度,把电力消费中可再生能源占比作为约束性指标,优先发展、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不仅关系到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更是推动国家能源消费和生产革命的重要内容。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德国、日本等国经验来看,配额制的实施能够对可再生能源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以美国为例,2000年以来已推行配额制的38个州中,带来的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全国的60%。正是由于配额制的实施,美国以占总容量20%的可再生能源装机,提供了比重超过17%的发电量,可再生能源利用效率远高于我国。二、配额制一波三折,迟未落地早在2009年,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就被正式提出,此后经多次公开征集意见,但一直难以有实质性的落地,可谓是一波三折。随着我国能源结构低碳转型步伐的加快和可再生能源的技术进步与大规模发展,配额制的呼声也越来越强。2016年2月29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建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目标引导制度的指导意见》,对各省2020年全社会用电量中的非水电可再生能源电力比重指标进行了规定,但可惜的是,该目标属于政策引导性指标,约束性不强。2017年2月,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试行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核发及自愿认购交易制度的通知》,确定在全国试行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核发和自愿认购,并计划适时启动可再生能源绿色证书(简称“绿证”)市场强制交易。随后,绿证核发及自愿认购交易正式试行,该认购交易被称为是一种政策试水,同时为接下来即将推进的配额制铺路。2018年3月23日,国家能源局印发《可再生电力能源电力配额考核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设定了各省2018、2020年需要实现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总量配额指标和非水电配额指标,表明国家计划推动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占比从一般性政策引导走向省级约束性指标。2018年6月底,国家能源局原计划公开发布配额制的第二次征求意见稿。这份业内流传的未公开的征求意见稿提出,保障利用小时数之外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将不再获得补贴支持,发电企业出售绿证获得的增量收益不得超过原先的补贴金额。这一新增规定,意味着可再生能源企业能够获得的保障外收益大为减少,同时企业也将面临变现难的问题,再加上其他一些异议,该稿最终被迫取消。延至近日,配额制新一轮征求意见稿印制下发,相关异议问题得到完善,将配额制的落地步伐又向前推进了一步。三、本轮征求意见,配额制有望加速落地实施本轮征求意见稿相比较于第一次征求意见稿有了几大变化,具体表现在:明确了六类配额义务主体。包括:1、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所属省级电力公司;2、各省级及以下地方人民政府所属地方电网企业;3、拥有配电网运营权的售电公司(简称配售电公司,含社会资本投资增量配电网运营企业);4、独立售电公司(不拥有配电网运营权,不承担保底供电服务);5、参与电力直接交易的电力用户;6、拥有自备电厂的企业(全部用电量由自发自用可再生能源发电满足的无需承担配额义务)。明晰了各义务主体完成配额的计算方法。第1类至第4类配额义务主体应完成的配额为售电量乘以所在省级行政区域配额指标;第5类主体应完成的配额为其全部购入电量和自发自用电量(如有)之和乘以所在省级行政区域配额指标;第6类主体应完成的配额为其自用发电量与通过公用电网净购入电量之和乘以所在省级行政区域配额指标。而各配额义务主体售电量和用电量中,农业用电和电网企业专用计量的供暖电量免于配额考核。重塑了可再生能源绿证交易规则。新一轮征求意见稿中,绿证是可再生能源电力生产、消纳、交易以及配额监测、核算考核的计量单位,对各配额义务主体的配额完成情况考核以核算绿证的方式进行。对于绿证交易,本轮征求意见稿中也修改了相应规则。一是扩大了绿证覆盖范围。本轮征求意见稿规定对水电电量核发可再生能源绿证,对非水电可再生能源电量核发非水电绿证。前者仅用于总量配额考核,后者用于非水电配额考核的同时用于总量配额考核。而以往讨论的绿证往往仅限于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水电项目核发水电证书,本轮绿证则面向所有的可再生能源。二是厘清了绿证与补贴的关系。本轮征求意见稿指出绿证交易价格由市场交易形成,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向发电企业拨付补贴资金时按等额替代原则扣减其绿证交易收益。这就意味着,对于现有规划内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无论绿证交易成功与否,该部分可再生能源电力所享受的国家补贴,将一分都不会少。而未来新建的不再享受固定电价补贴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将通过绿证交易作为额外收入来源替代原有的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资金补贴等。三是强制摊销变为配额补偿金。本轮征求意见稿规定未完成年度配额的义务主体,需对差额部分缴纳配额补偿金。补偿金标准为当地燃煤发电标杆上网电价、大工业用户最高输配电价(1-l0kV用户)、政府性基金、附加以及政策性交叉补贴之和,其数额将远远大于购买绿证的费用,由此可见,配额补偿金已带有惩罚性质。四、配额制将有效解决可再生能源行业痛点当前,消纳和补贴问题是我国可再生能源行业的两大痛点。在消纳困难与补贴缺口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强制配额制与绿证的实施对可再生能源发电行业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消息。一是,配额制支持可再生能源电力优先利用,推动落实可再生能源保障性收购,有助于化解“三弃”问题。配额制规定各省级人民政府将承担本行政区域可再生能源配额的落实责任,并明确规定了奖惩制度。在这一制度安排下,各省级政府及地方政府将有责任和义务促进本区域可再生能源优先发电和优先上网,并监督各配额义务主体完成指标。中东部用电大省将不得不通过签订送受电协议外购“三北”地区可再生能源电力,这将有助于打破省间壁垒,促进可再生能源跨省跨区消纳,“三北”地区“三弃”问题有望逐步化解。二是,强制配额制下的绿证交易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可再生能源补贴压力。截至2017年底,风电、光伏电价补贴累计缺口达到962亿元,预计2018年累计缺口将超过1700亿元。而当前,在没有强制性配额制情况下,绿证认购仍属自愿性质,导致绿证认购量少,成交率低。未来,在强制性配额制实施后,将形成倒逼机制,有效调动企业进行绿证交易的积极性。预计,在2018年-2020年的过渡期,绿证的引入将一定程度上缓解可再生能源补贴压力,2020年之后,可再生能源将迎来平价时代,强制配额与绿证将共同保障可再生能源在整个电力市场化交易中具备竞争优势。三是,配额制下的绿证交易,也将减轻可再生能源企业的资金压力。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出售绿证可以实现快速回款,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因补贴拖欠形成的现金流压力。而出售绿证获得收益与原补贴总额之间的差额仍将由可再生能源基金补足,这相较于以往企业只能坐等补贴的情况将大有好转。◇
2018年9月29日
其他

银湖新能源|刘路平: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正当其时

随着《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及考核办法(征求意见稿)》的公布及一系列政策的完善,制约新能源电网接入与消纳等问题得到化解,电力体制改革进入加速阶段。◇
2018年4月9日
其他

银湖新能源报告③:输电通道不足,风电光伏一年白扔500亿度

三是加强区域主网架建设,加强电网间的互联互济能力。推行模块化和标准化建设,结合配售电改革和分布式新能源发展需求,适度超前建设配电网,实现新能源消纳和发展在发电、储电、输电、配电系统化建设。
2018年3月21日
其他

银湖新能源报告②:政策补贴出现资金缺口、拖欠等情况,制度亟待完善

(4)建立部委协调联动机制。明确发改委、财政部、能源总局等部委在新能源产业发展中扮演的角色,建立相关部委之间的协调联动机制,实现政策、资金、审批等各环节协调联动,推进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
2018年3月20日
其他

新能源高质量发展(1):突破成本瓶颈,赢取超越高碳电力的市场

土地成本居高已经成为困扰新能源电力平价上网的拦路虎,根据国家能源十三五规划,风电、光伏开始向消纳能力较强的中东部转移,而中东部人口集中,土地资源相对稀缺,用地难、用地成本高的问题将更加凸显。
2018年3月19日
其他

深港合作 | 汪云兴:落马洲河套地区有望打造未来创新特区

正如梁振英此前所言,在河套地区发展创新及科技,是香港享有“一国”和“两制”双重优势以及港深两地在科技创新领域合作互利共赢的最佳体现,必将会为港深两地创科事业提供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2017年12月15日
其他

一带一路 | 曲建:香港融资平台助力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

“香港作为全球三大国际金融中心之一,资金来源和融资产品多元丰富,可对‘一带一路’海外园区的投资建设发挥巨大作用。”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曲建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称。
2017年9月2日
其他

银湖沙龙 | 第145期:从徐翔操纵证券市场案看金融领域存在的刑事法律风险

作为当代中国知名刑事辩护律师,曾任刘晓庆税案、厦门远华公司走私案、上海社保案、以及铁道部部长刘志军案辩护律师的钱列阳大律师,对以上问题判研透彻。
2017年8月21日
其他

银湖新能源 | 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历史虽在重演,行动仍将继续

5月31日,特朗普将宣布退出《巴黎协定》的消息传出后,加州州长布朗表示即使特朗普决定退出《巴黎协定》,加州仍会与其他国家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布朗将于6月3日访华并希望在中国寻求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2017年6月2日
其他

首发 | 综合开发研究院发布第一期中国“双创”金融指数

第三类“金优”城市中主要包括广州、杭州和南京,三者在双创活动方面具备一定的基础,特别是金融对“双创”已经形成了强大的支持,随着“双创”事业的深入开展,这类城市也具备升格成为“明星”城市的基础。
2017年5月11日
其他

观点 | 曲建:以雄安新区为代表的中国土地制度改革,将引发传统产业园区开发模式走向终结

今后中国的产业园区可能采取“房产租金+投资收益”的“房东+股东”的发展模式,不再单一依靠房地产买卖来赚取产业园区的价值。深圳近年来涌现出来的一批第四代产业园区已经呈现出了这种新模式的雏形。
2017年5月7日
其他

观点 | 宋丁:关于雄安新区未来走向的几点思考

雄安新区,一个昨天还完全陌生、今天已经在微信以及所有媒体里被刷爆的名字,就是因为它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提出、党中央国务院亲自批准成立的国家级新区,其地位被称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2017年4月3日
其他

首发 | 综合开发研究院在深圳、米兰发布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 21)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2017年3月27日
其他

综研基金 | 第六届中国软科学奖评选公告

评选办法:本基金会秉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特邀知名学者和资深媒体人组成评选委员会。获奖成果将在由评委、特聘推荐人及社会各界推荐的优秀成果中产生。每两年评选一次,由评选委员会独立评选。
2016年12月7日
其他

“猴舞新春”—CDI2016新春联欢会

此次活动进一步促进了职工之间的交流,活跃了CDI文化,增强了凝聚力,构筑了浓浓的和谐氛围。告别2015,我们站在新的起点,走进2016,我们迈步向前接受挑战,祝愿CDI明天会更好!
2016年1月31日
其他

【独家】樊纲:堂吉诃德的长矛再长也没有力量——对阿里巴巴批判的批判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综合开发研究院”,本文转载时须注明作者及出处,否则视作侵权】
2015年11月23日
其他

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深圳金融业 还在“长个子”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与香港的金融合作现在进入了新的阶段,互设金融机构、跨境贸易人民币试点、跨境人民币贷款、RQFII制度等都优化了两地金融资源配置,大大提升了深圳和香港两地的金融竞争实力。
2015年9月23日
其他

李津逵:深圳是中国的一面镜子

深圳是移民城市,但这座移民的母体文化——岭南文化不同于中国北方文化,这是一种跨越国界广泛蔓延在中国华南、东南亚、北美等地的文化。这样的母体使得深圳与那些中国北方因工矿而兴的移民城市有着根本不同。
2015年6月12日
其他

走过马年的欢畅,CDI人迎来羊年的曙光---2015CDI迎春联欢会纪实

近年来,我院业务不断拓展,各研究所及中心不断壮大,培养了一批批精兵强将,不仅业务能力突出,而且多才多艺,创意无限。区域所,物流所,城市化所各出奇招,展现了整齐高效的团队精神面貌。
2015年2月13日
其他

(CDI CFCI 6)中国金融业逆势扩张,金融中心“成层现象”更加显著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于2014年8月20日发布第六期“中国金融中心指数”(CDI·CFCI
2014年8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