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藏传佛教:24 问答录(3)《甚深内义》

十一面观音坛城




编者按:西藏诸实修系统,宁玛巴和噶举巴以实修见长,噶举更因密勒日巴尊者和大手印闻名。《甚深内义》实际讲授者为堪布卡塔仁波切。转载此文,谨供参考,慎勿据此实修。



藏传佛教:24 问答录(3)《甚深内义》

 

24 问答录3 

 

请问阿赖耶识、业力和习气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阿赖耶识就像一面镜子,它能映照任何在其面前现起的东西,而「习气」则是业力的另一个代名词。任何我们过去生的行为或所造的业都被存储在阿赖耶识里,它就像一颗会发芽的种子一样,而所有这些种子都被称为是我们所造作的业力或习气。

 

神识和五大元素如何结合形成我们的肉身?在胎儿的成长过程中,五大对于净与不净的取舍交替过程是如何进行的?

 

答:在父母的受精卵相遇那一刻,神识即与五大结合,而在结合的那一刹那后,胎儿(胚胎)即开始由体内释出不净之物,并且吸取清净的东西。这样持续进行四个多星期的时间。净与不净意谓着精炼、净化,但它并不特指什么东西。胎儿吸取对身体有益,而排斥对身体有害的任何物质,就好像在提炼纯金一样。我们将矿金溶化冶炼,取出里面的杂质便成纯金了。

 

通常我们把佛也当成是个人,例如,释迦佛。但当谈到佛的五蕴和情感、觉受时,是否可请您就此点稍做说明?

 

答:这只是一个清净与不净的问题。我们事实上是一个五蕴与五大的组成,当业障清净时,五蕴与五大便不再是五蕴与五大,而是证悟与五智的显现了。佛是五智与证觉的真实化现,而其中,他与凡夫只是一个悟与迷的分别而已。以一件衣服来做比对,好与差的分别仅在于一件衣服沾有脏物,而另外一件则否。因此已证悟者如释迦牟尼佛是清净的,而我们则仍有遮障。

 

仁波切,您谈到我们的顶轮有三十二尊勇父和空行,而喉轮、心轮和脐轮则有空行,但您没提到勇父。是否在这些脉轮中也有勇父,或只有空行?

 

答:男性行者要格外用心了,因为没有勇父!事实上,要讲得更清楚的话,我们应该提到两种传承,即父续与母续。在父续方面,它有更多的男性尊,也就是勇父,而在母续中则有更多空行。然后我们还有一个称为不二续的第三密续,它是父续与母续的结合。在此续中,勇父与空行的数目较为平均。今早我们的开示是参照金刚亥母的法而说的。此法中,空行的数目较多。

 

在我们所修的密法中,是否全部顶轮都有勇父与空行,而其他的脉轮则只有空行而已?

 

答:依照金刚亥母的法,四脉轮中只有空行而已。但当我们修上乐金刚时,则勇父与空行两者皆有。早上当我说到勇父与空行时,也许讲错了,我应该说只有空行。这完全要看是依哪一续而说的,父续或母续。

 

就我所知,阿赖耶识是属于识蕴的一部份,这是否正确?

 

答:是的,它是属于识蕴的一个层面。心识(意识)有八种,而阿赖耶识则属于第八。

 

阿赖耶识在某方面来说就像一座仓库,也像电脑储存保留一切资料一样。若我们执持有「我」,认为它真实存在,便会导致五蕴十分炽盛。那么是否这意谓着在我们净除这个执我的概念后,阿赖耶识就会抹消?

 

答:当我们造作业力时,它都会显示在阿赖耶识中。举电脑之例来譬喻阿赖耶识并无不当,只是我们凡夫不要当阿赖耶识是一个如电脑般具体坚实的东西就好,因为若是这样想,那么为了记录一切我们过去世的业力便势必要累积上亿片的磁碟,如此我们连找个地方放置都有问题。以电脑做比喻的想法还算可以,但我们不要把它的意思太过表面化。

 

另外一个能让我们对业力百分之百了解的就是,当它显示在阿赖耶识时,我们就会受善恶之果报,绝无法逃脱。而唯一能消除储存在阿赖耶识内的业力的方法便是透过种种净业的修行法门。它不只是一个断除我执的问题而已,我们一定要消除或清净记录在阿赖耶识内的业力。然后若不想再造业的话,便一定要断除我执,我执确实会让我们继续造业。若要消除这些业力,我们必须做许多净业的修行,单单断除我执是不够的。

 

根据上面提到的一个问题,仁波切说人要出生,首要条件是阿赖耶识,然后有一个执「我」的想法,最后是出生的欲望。过程实际上是这样的,对吗?我倒以为执「我」是首要条件,然后反应在阿赖耶识上,接着才是出生的欲望。

 

答:还未开悟前,无明是一切的根本。只要我们有无明,我执是不可避免的。而也由于无明,我们才无法认知阿赖耶智,而仅能将它以阿赖耶识相待,这点我们曾在几天前开示过。当我们无法认知其属于智慧的层面时,它便只能成为一般的心识。然后人的出生还需因缘配合。虽然我们并不特别对某物有强烈的攀执感,但却对过去生所熟悉的一切有一种直觉上的执著。这种本能的执著并不特别强烈,只是一种想要的感觉而已,并非非常的热切渴望,就如婴儿看到一样玩具或什么东西一样。婴儿无法判断好坏,只是自然本能的想去抓它。婴儿有一种想去抓取的感觉,但心里对此东西并不真的存有好坏的分别。当我们想要投胎时,由于习气的关系,产生一种类似小孩想要抓取的感觉,而由此引领我们到一个过去生曾经到过的地点。

 

可否请仁波切解释「嗡、阿、吽」这三个种子字在本尊的观想上与脉轮有何关系?尤其通常我们说观想「嗡」字在前额时,是否它就是指顶轮?

 

答:不对,当我们在做本尊观想时,里面并无气脉和脉轮,它是空的,而「嗡、阿、吽」则是本尊身、口、意的象征。我们今天所做有关气脉和脉轮的开示是依无上瑜珈续而来的。仅有无上瑜珈续谈到了身体的气脉和脉轮,其他则无。

 

在脐下封隔中脉的「阿」字是红色的吗?

 

答:是的,在脐下的「阿」字是红色的,还有此「阿」字的本质是火。因此当瑜珈行者在修拙火时,他们便要增强「阿」字属于火的气能。由此暖热,他们才能呆在雪地和冰块上而不冻僵。

 

您说过心轮是法身,而喉轮是报身,那么,以此我们推断顶轮是化身是否合理?

 

答:不,化身在脐轮——化身轮。我们说顶轮是大乐轮,此外还有顶髻轮。在密处的脉轮没有特别的名称,它就叫做生殖轮(注:也称密轮或海底轮)。

 

您曾谈到顶髻。它是在我们的头顶上或头盖骨上?谈到更高层次的修行,我对两条沿着中脉两侧上行的气脉有点疑问。您说这两修脉是直直的往上走,然后您又提到我们是透过此脉吸入空气的。它们是否在鼻子部位转弯,或着它们转到别的地方再回头向下?

 

答:由于烦恼和无明,我们在头顶上的气脉并无作用。因此它便由此弯曲向下,正如一朵枯萎将谢的花朵垂下头来一样。这情况与此类似,由于我们的无明,气脉没有作用,因此我们可以说它是在我们的头顶里面。由于没有作用,因此它显然不是很直。当我们证悟觉醒后,顶轮的气脉便像站直了起来一样。因此,证悟的人在那块地方都有些微隆起,藏文称为「楚铎」。这表示藉由他们的了悟,脉轮开始起作用,因此笔直的站了起来。当脉轮开始起作用时,便表示业障已消。藉着修行的力量,与心轮、喉轮相连的左右二脉便不再成弯曲状而是直直往上。也就是在脐下四指处相连的二脉在与中脉连接之后,便像箭般直上顶轮,然后稍向下弯,直达两眼之间。由于它很直,再加上修行的力量,在其间运行的气(并非特指我们吸进的气)也变得直畅无阻。

 

今早仁波切说到喉轮时,认为我们可以运用它改变我们的梦境。明年有两位科学家将推出一种类似眼镜的东西上市。当我们戴上它一阵子入睡后,眼镜会有亮光开始闪动。我们可以在梦中看到,而这点他们也已在实验中证实。由于我们知道自己是在做梦,因此可以作意掌控它,随便想怎样就怎样。这与仁波切早上所谈到的是否为同一回事?

 

答:我们有许多方法可以意识到自己是在做梦,而你听说的只是诸多可行的方法之一。但它只能被当成是一种能认知的方法而已,并不是一种我们可以特别利用脉轮修行的正确方法。认知到自已是在做梦时,最重要的问题是,我们要如何利用这种认知。存着以此认知做为修行的发心,我们可以学习培养心性上的智慧。若能藉着脉轮的修行而认知是梦的话,我们便可以运用这种训练而亲证看到,例如,天道或地狱道的情境。透过亲身的验证,我们既不会对地狱道无法忍受的痛苦感到畏惧,也不会对天道的享乐产生贪执。我们可以将这些景象带入自己的悟境当中。你所说的那个方法可能对认知梦境有暂时的作用,但至于它会带领我们至何种境地则是个未知数。

 

仁波切,您是否可以开示上师相应法的灌顶和我们今天所谈到的脉轮,其间有何关系?

 

答:在上师相应法的灌顶当中,受灌者必须观想三门上有三种子字——上师额头上有白色「嗡」字、喉间有红色「阿」字,而心间则有蓝色「吽」字。在更高层次的灌顶中,脐处与密处上也各有种子字,总数有五门和五种字。接着我们还要观想上师放出白、红、蓝三色的光,溶入我们的三门之中。因此平常我们只要观想光溶入自身的前额、喉间、心间即可,此外我们无法做什么。除了一种加持的感觉和光溶入我们的三门外,我们尚未能学到更进一步的东西。但溶入三门的光可清净我们的一切业障,让我们得以证见由三门所化出的本尊。

 

同理,当光由上师的心中射出溶入我们的心中时,我们只要观想由上师的心中产生一种加持,溶入我们心中即可。这是一种正确的观想方法,我们也可以再增加观想此加持力清净了诸本尊所在的各轮,尤其是在接受认知心的无念(无任何妄念,即阿赖耶智,而非阿赖耶识)之灌顶时,我们更必须这样做。要在灌顶中获得加持,或获得上师身口意相应的加持,此净化的过程非常重要,因为它遮障了我们,使我们无法亲见本尊。

 

仁波切,您刚提到观想前额。我们今天所谈到的气脉与所谓的第三眼的说法有何关系?

 

答:第三眼是一个相当微妙的说法,它是一个象征性的眼,而非真正具有实体的肉眼。为了显示这一点,已完全开展遍知智的智慧本尊,在眉心中间均另有一眼。尤其这表示藉由禅修(例如,将气运入中脉并储存于此),将阿赖耶识中最微细的习气都清净时,我们便能完全圆满的了悟阿赖耶智了。阿赖耶智是圆融无碍的,证者能观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甚至能观透每一位众生心中所想的。这种明觉可让人刹那间即了知一切,因此当我们完全认知阿赖耶智时,这种不可想象的智慧便会自然产生。为了象征这种成就,我们因此有了第三眼的说法,但它绝不是一只有形的肉眼。有些派别可能把它当成肉眼来解释,但在这里,它也只是代表一种心性上的智慧成就而已。

 

记得在时轮金刚灌顶时,我们要观想六个字。对同样的位置,是否不同的密续所强调的有别,或它有不同的观想种字?

 

答:通常每位本尊都有他们自己的种子字。依不同的密续和不同的种字,字当然不同。但各个位置的字是否不同,在此我们则很难说。

 

当您谈到命气、能量和能量的净化(精纯化)时,可否请您再详细说明能量和您所讲到的气,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它不是一种自然的气(空气)吧?

 

答:气的运行方式对我们的身体是有益或有害,我们会在稍后几天讲到。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将气或命气就当成能量来看,因为保持我们身体活力和元气的就是一种能量感,它并非是一种实有或看得见的东西,但对我们的身体而言,却是最根本的。我们把它称为「气」,因为它本身并非具体实有,任何东西都阻碍不了它——它能穿过任何东西,到任何地方。其他我们所曾谈过的五气,其本质与名称均与五大相对。举例来说,有些气与土大,而有些则与水大有关,其中包括我们吸入的空气。因此,我们不能完全将它排除在外。当我们把气吸入肺部时,我们的脉络组织(真是令人无法想象的一种构造)便会将空气净化转成命气,这是在左右二脉中进行的。而净化完成后所剩留的浊气便被呼出去。这些过几天我们会再更详细的开示。

 

五蕴中的第五个识蕴可让人回忆过去、观察现在以及计划未来。回顾我们所修的一些法,例如,「止」修,它多着重在观注现在(例如,当下的呼吸)。这是否意味在禅修时,我们也用到了识蕴,或着若要做正确的禅修,我们还有对当下不同的观注方法。

 

通常「止」修最主要是要建立起一种一心不乱、专注的感觉。由于这是「止」修的目标,因此一切会干扰到我们保持专一的事都要避免。精神散漫和分心是维持专一最大的敌人,因此首先我们要时时提醒自己决不散漫,而非只是在心里希望保持专一而已。这就是所谓的警觉和小心。除了这样的发愿外,我们还要确定自己的心确实没有分散。我们先要求心不要散漫,然后也确实做到了才是所谓的专一。将这些条件合在一起,我们便能将心住于「止」修的专一中。因此警觉是专一最主要的誓约,而专一则是对专注之物,以及对心之散漫的一种实修。

 

识蕴若要在此时来谈,主题不免过大且深奥。我们现在所教的是密续的法,而在经教中,关于识蕴有更多深入的探讨。我们曾经说过,心有八识。在八识中,识蕴通常被归类为心识本身和一切的心智活动。当我们谈到五蕴时,便不免要提到妄念的部份。识蕴也与由第四蕴所产生的五十一种妄念有关,但若我们将它与密续的教法融合起来说的话,便可能会让你感到迷惑。过去我曾就八识在经教的基础上做开示,有兴趣的人可找这方面的录音带听。

 

早上当您谈到中脉在脐下部位封隔时,您开始说「净化」,接着又说「生殖之气」。您是指净化生殖气,或您没有翻译出来?

 

答:在我们的脐下与密处之上的中间部位充满了明点,我将它翻译为「生殖之气」。但在佛法名词上,使用「明点」会让我们更加易懂好记。明点来自大乐顶轮,而脐下部位则充满喜悦状态的明点。但我们不要认为所有明点都储存于此,其他地方则完全没有。我只是稍加强调脐下的气脉充满明点而已。

 

当左、右脉笔直如箭的往上走时,我不清楚它们是如何与肾、心、喉咙和顶轮相连的?

 

答:目前暂时对气脉不要太具象化比较好,因为时间不对,而且气脉乃属看不见的东西,无法清楚描述。只要我们知道在身体中央以及左、右有这样的气脉存在便已足够。

 

昨天仁波切将金刚萨埵说为是属于金刚部的五佛之一,而非不动佛。请稍做解释。

 

答:当我们谈到五佛部时,我们并非在讲某一个人。这与当我们说「美国人」时,我们并不是在讲某一个美国人一样。事实上,它是指很多人。同理,在金刚部,我们可以讨论任何我们想讨论的对象。金刚萨埵和不动佛同时都属金刚部,而在宝部也有很多本尊。

 

「杭HAM」和「阿AH」等字封住中脉的重要性何在?为何它们必须在那里?

 

答:要感谢这两个字封住了中脉的顶端和脐下部位,我们才能活着,而且健康的活着。若没有这两个字封住它,我们早已死亡存在中阴状态。顶端「杭」字的本质代表明点的大乐,而脐下的「阿」则代表火。大瑜珈行者可经由修行,增强火的暖热力,而当火的暖热将顶端的「杭」字加热后,它便会像冰块一样溶化。藉此拙火的修行,当「杭」字溶化如露滴般掉下来时,我们便可以感受到一种具无穷大乐的清明。这些修法事实上都属「那洛六法」的范围内,因此目前我们只能介绍气脉和脉轮,而真正的实修则要等到进入三年三个月的闭关讲到「那洛六法」时。当体内的拙火与明点结合时,我们不仅能体悟到大乐之境,同时它也能烧毁我们的烦恼障。

 

当我们在打坐时,偶尔会感觉到脉轮有一些动静。它是脉轮本身产生的,抑或仅是来自我们自己的幻想?

 

答:此事亦好亦坏。好处是能感受到脉轮的动静正代表你专注的能力很强,坏处则是它可能让你对此产生执著,认为那是真的。也就是说,你会对这种感觉产生执著。当这种感觉产生时,最好不要卡在那里,而要完全放松,观想空性,并专注在空性上。否则你会慢慢把它当真,产生攀执,让那种感觉在你心底变成一样具体真实的东西。要认知这点并断除它确实是很难,因为空性的想法对西方弟子来说是件既难且痛苦的事。我们非常唯物,因为我们一向都是这样被教导的。从小到大接受这样的教育,要断除唯物的想法,观一切皆空是蛮难的事,不过那也是唯一能克服此种困境的方法。

 

我想告诉你一个由于对这种情况产生执著,而衍生后遗症的故事。那是很久以前当我们在做三年三个月闭关时所发生的。那时我正与五、六个人在闭关,几天后大家要展现修拙火定的成果。在西藏若要展现此种修行的成就,行者必须在隆冬极酷寒的大雪中,只着一件浸过冷水的薄棉衫走出大庙。你要这样子穿着,绕着寺庙走。当检视成果的日子越来越逼近时,有一个喇嘛非常担忧。他说:「我的拙火还未修好,我铁定会冻死掉!要怎么办呢?」他真的有心想把这方面的禅定修好,也非常认真,但却没能真正抓住整个修法的重点。他把拙火当成是真正的火,因此拼命在脐处观想一个实火,以致皮肤产生被灼伤的感觉。这就是他将火当成是真实之物所产生的一个结果。事实上他必须将火或暖热的本质观空才能断除这点。我不希望我们当中还有人发生这样的事,所以大家必须观修空性。

 

一九八九年七月四日早上


藏传佛教:22 脉轮即本尊坛城  23 左右二脉《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13-21 脉轮等《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12 问答录(2)《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10 五支分气 11 五蕴与五大的本质《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7 肉身的形成 8 气脉与气的形成 9 五根本气 《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问答录(1) 《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4 我执与烦恼 5 阿赖耶识与阿赖耶智 《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1 菩提心与佛性  2 空性  3 自心本性《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前言  中译者序《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理论简介3:大乘思想的起源、大小乘见地的区别


藏传佛教理论简介2:三次结集及小乘佛教的观点


藏传佛教理论简介1:三转法轮


“在一个寂静的地方,放下一切来禅修,长期苦修,才会证悟”  ——明色堪布殊胜教诫开示录


敦珠仁波切对大圆满禅修的私人指导


修持大圆满心髓彻却、脱噶之体验(附:根造上师简传)


谈谈藏密的守护神


第十讲 如何修梦《藏密心要十讲》


第九讲 如何进入法界大定《藏密心要十讲》


第八讲 如何生起和收摄空色《藏密心要十讲》


第七讲 如何得见明体《藏密心要十讲》


第六讲 如何修持空性《藏密心要十讲》


第五讲 如何引气进入中脉《藏密心要十讲》


第四讲 闭关要领 《藏密心要十讲》


第三讲 灌顶的意义《藏密心要十讲》


第二讲 求师须知《藏密心要十讲》


第一讲  菩提心释《藏密心要十讲》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m.santmat.biz/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音流瑜伽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