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二章 动机与修行《心湖上的倒影:给实修者的指导》

丹津·葩默 音流瑜伽研究
2024-09-02

六臂金刚



第二章 动机与修行《心湖上的倒影:给实修者的指导》

 

作者:[英]丹津·葩默

译者:叶文可

审订:郑振煌

 

我必须承认,在一个禅中心演讲,我有点心虚,尤其禅师正坐在我的身边!当我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其实并不知道自己要说些什么,因为我知道你们大部分的人,尤其是跟随禅师修行的人,并不需要听我说什么。但是昨晚我灵机一动,想到今天早上可以谈谈“动机”一为什么我们会来这里修行。

 

根据大乘传统,有三种修习佛法的基本动机。第一,我们觉察生活中总有些事不是我们所希望的,油膏里总是有只苍蝇。即使人们有美丽的家、亲密的关系、符合自己期待的儿女、非常喜爱的工作,总归一句话,所有的事情似乎都是完美的,但是还是会觉得生命里少了些什么。大部分人的困难都是属于有形的,还有许多来自童年或前世的心理问题影响我们适应环境的能力,以至于不论处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我们都不会觉得舒服。所以,我们寻找使生活变得容易些的方法,赋予生活一点意义,使它比较可以忍受。有些人学习佛法,是希望这些方法能够减轻压力,让我们觉得好过一些,也就是说,寻找更多内心的平静和更多的了悟,基本上是希望它能够使世俗生活变得更好。正如成功的心理治疗,佛法的确能帮助我们适应每日生活和人际关系。

 

有些人学佛是希望使生活更有趣,获得兴奋的经验,但这种希望很快就会消失了。昨晚,我们讨论到迷幻药使人们走入佛道,尤其在20世纪60和70年代。迷幻药文化的确扩展了心灵,让人们发现另一个世界,但是服用过多迷幻药后,会对寻找兴奋的经验上瘾,老是希望发生占件电情,这是另一种对享乐的执着。有些人认为这属于心灵的状态,但它根本一点也不具灵性。如果禅坐几天,没有兴奋的事情发生,这些人很可能就觉得这是浪费时间而完全放弃。

 

第一阶段纯正的学佛动机来自对“人生是苦”的认识,我们了解到只创造愉悦的外境并不能消除内心的饥饿,这种动机在学佛中算是最粗浅的层次。不久,我们觉悟到不论多么平和快乐,生活还是非常不安全,永远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今天很健康,明天可能就生病了,今天和所爱的人在一起,明天他们可能逝世了,今天拥有美好安定的工作和美丽的房屋,明天可能因失业付不起贷款和利息,而变得无家可归。我们发觉自己的情况有点像是住在大监牢里。

 

我曾经做过类似的梦。我梦见我在一所巨大的监牢里,那里有许多层楼和房间。有些层的房间像顶楼套房,非常奢华,充满享乐的人群,其他楼层则像地牢似的,人们在其中受折磨。但不论是住在奢华的楼层,还是在底层受折磨,它终究是监牢,人们不知道接下来会到什么地方,因为这里没有真正的自由。

 

在梦中,我来回跛步想着:“我们一定得离开这个监牢。我们必须离开。”我告诉许多人:“这个地方太可怕了,我们都被牢牢困在这里,一定要想办法离开。”有些人说:“嗯,是的,这是监牢,但是还不错,相当舒适,住这里没问题.”其他人说:“嗯,对,我们希望离开,但是太困难了,从来没有人可以出去。”虽然我和许多人说,但是很难找到愿意离开的人。

 

我们终将知道,不论到什么地方去,不论身在什么样的情况,我们永远都是不安全的。不论是今生还是来世,我们永远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今生非常短暂,来世呢?将到什么地方去?于是,我们培养第二种动机一永远脱离轮回,到达涅槃。从这个观点看来,涅架是最终的皈依,我们再也不必回来,可以停留在涅架境界。它是超越思想的,所以无法想象,但是我们可以发愿和亲证,今生就可以证得。所以,许多佛教徒一定会有的第二个动机就是,更加努力以求永远脱离轮回。这是一个很正确的发愿。

 

但是,接下来我们面临的第三个问题是,谁能离开轮回。表面上我们看起来像是独立自主的小水珠,其实并非如此,我们无法取一粒小水珠,而留下其他的水珠,因为我们其实都非常密切地互相关连,都是一面大网的一部分,不可能取出一缕线而不牵动整个结构。如同一个古老的比喻,我们全部陷落在一个广大的沼泽中,它浓稠、泥泞又肮脏,我们都希望离开,回到坚固干净的土地上,所以我们不断努力把自己拉拔出来。好,我们出来了,虽然沾了些泥巴,但是还好。接着我们应该怎么办?是不是回过身说“诸位,很抱歉,我真的很难过,你们还陷溺在沼泽中。我已经出来了,所以,你们继续努力吧,或许最后也能出来”,然后扬长而去?父母可不可能把陷满的孩子留在沼泽中,说“嗯,孩子们,很抱歉,但是我非走不可了”。你能够留下自己的父母、丈夫、妻子、兄弟、姊妹、密友,而只救自己吗?如果你在一栋失火的房间里,你会留下孩子、父母和里面所有的人而逃走吗?有些人跑进去,只为了救他们的狗。一旦我们知道所有生命累生累世都曾经是自己的孩子、父母、朋友、丈夫、妻子,我们是不可能将他们抛在身后的。这是以传统的方式来观察事情。我们之所以站在岸上,是因为只有站在这个地方,才能够把他人拉拔出来。如果我们仍然陷溺在沼泽中,即使希望帮助他人也是无能为力的,如果在那种情况下试着帮助他人离开,只会随他们愈陷愈深。所以如果想有效地利益他人,我们首先一定要站在坚实的土地上。

 

菩提心的意义是什么?菩萨誓愿为什么重要?如果我们设定自己“愿度一切众生”,很好,但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怎么度?重点是,我们必须问自己:“我为什么修行?”是为了自己的快乐、自在,还是为了利益他人?这不只是知识的辩论,因为我们修行的真正动机(而不是所念诵的东西)将会为所有发生的事情添上色彩。正如把不同颜色的染料加在水里,水会变成红、蓝或绿,端看我们加的是什么颜色的染料。同样地,修行的真正原因将为修行的结果染色。

 

如果我们只是说“嗯,当然,我修的是大乘法门,所以我是菩萨,我的目标是拯救全人类”,这是没有太大益处的。我们必须检视自己做一切事情的动机是为自已还是他人,这是重点,因为当我们发愿拯救无量有情众生,必须了解这是什么意思。当你内心真正明白后,态度就会完全转化,在我们凡夫能力所及的小范围里,内心能深深地转向。这是无法用言语说出来的,但是当它出现时,我们绝对知道。这份真正的动机并不是一直都有的。刚开始的阶段,作为初发心的菩萨,我们并不一直都是真正无私的,如果我们宣称自己是,那只是骗自己而已。但有时候,即使这种无私只存在非常短的时间,我们也会知道自己说的是什么。菩萨这么伟大,大乘经典对菩萨极度地称扬,所以即使是微细的美德也会变得非常广大,因为我们不再为自己或只为某件事,而是为了全世界,即使最微细的事情也能扩展出无限的效应,其影响不只在今生,还在广阔连绵的来世。这是真正利他心的产生。

 

口说利益无尽时空里的众生很容易,虽然这的确是很特别的愿望。你看,大部分的宗教传统(包括极度禁欲主义者),即使培养最无私的态度,都还是为了获得某种后世的奖赏一不论是天堂、乐园、涅架,还是更好的来世。某些宗教里最伟大的圣人仍然希望上天堂,他们或许过着最困苦和否定自我的生活,这都是因为他们认为今生是相当短暂的,他们渴望永恒的天堂,活在荣耀中。如今,我们转变这个观念,说:“忘掉荣耀、天堂、乐园、涅槃,我们没有时间享受它。世界上有太多生命在受苦,他们的痛苦无尽。”我们只要看看周遭,就知道世上的痛苦是永无止境的。

 

美国被视为世上其他国家的典范,人人都渴望那里的生活方式。

 

但是请看,每个人有多少问题!在这个可能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地方,请看有多少痛苦!我们绝对必须帮助其他众生,这是唯一值得做的事,其他都不重要,所以,佛教徒做了特别的好事,必定将功德回向,就是这个原因。我们将所有的觉悟、快乐、功德都奉献出去,将生命中所有好事都献给他人,当这种态度在心里开始滋长时,觉悟的芽苗才会开始出现并转化一切。

 

藏传佛教有一尊名叫大黑天(Mahakala,译注:观世音菩萨的愤怒尊)的护法神,你们有些人或许知道他。有一回修法时,我心想:“噢,不,好累,我不要修法了.”然后有个念头在心中出现:“你是为谁修法的?你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代替世上不知道怎么修法的人们。所以,你如果觉得累,他们该怎么办?”问题不在我们的感受如何,我们有责任,不是为了自己想要修,也不是为了利益自己,而是因为许多人这个时候还不知道怎么修一我们必须为他们而修。

 

当我们禅坐,不只是为自己,而是为众生,一切众生和我们共同坐在这个地方,当这种想法真正渗透进我们的心时,所有事情都会变得很轻松,即使是听来很沉重的想法。一开始我们可能会想:“我应该对一切众生负责任,可是我对自己都没办法负责。”但是,我们终究会知道,不仅一切众生息息相关,我们和所有的佛菩萨也都是息息相关的,我们并不孤独,所有佛菩萨都支持我们,他们也在这里利益其他众生。

 

你们能了解这点吗?我们不是自主的生命,不是分开的小泡沫,我们全是息息相关的,我们对彼此都有责任。而且我们都和佛菩萨密切相连,他们不是高高在天上某个地方的生物,或是某种东方的幻想,佛菩萨此时此刻就在我们面前,与我们同在。如果我们接受他们的感召,他们会支持我们,他们就在当下,因为心佛不二。他们在这里帮助和支持我们,因为他们也为了利益众生而不停地工作。一旦我们接上那个能量,就再也不觉得孤独。

 

有时人们在蒲团上打坐,会感到一种孤绝。其实他们并不孤绝,我们分享相同的空气、土地、食物、水,及所有的一切。我们一直在分享,彼此息息相关,不但是和一般大众相关,也和许多高度进化的生命相关,他们都在这里支持我们。所以,我们的动机应该不只是为了坐在这里的这个坚固的小“我”,这个动机应该非常地广大、浩瀚,穿越无尽的时间。我们誓愿生生世世和众生同在,不只今生,还有来世,再来世,无穷无尽。我指的不是这个“我”再回来,不是丹津·葩默这个“我”下一世会回来,而是另一个生命体,但是这个意识流和能量会是它的一部分。

 

关于动机的另一个重点是,我们必须每天都觉察自己的动机,必须对身体、行为、言谈、思想都保持觉知,必须对每一个行为隐藏的根源永远保持觉知。佛教对觉知和正念做了许多讨论。禅的美事之一,就是它强调将觉知融于每日的工作中。但是仅仅保持觉知是不够的,毕竟人们抢劫银行时,也可以保持高度的觉知,所以,我们同时需要觉知自己隐含的动机。

 

佛法指认出三种善和三种恶的根源。三种恶源是贪、瞋,以及贪和瞋的潜在原因—根本无明。任何被这三种恶源影响的行为、言语和意念,都是不善巧的。不论表面怎么美好或是无害,如果隐含的动机被无明、厌恶、愤怒、仇恨、贪婪、欲望所污染,涵括在我们许多身、语、意的行为中,那么这种行为基本上就是恶的。另一方面,任何出自这三种恶源的对立面一不贪、不瞋、不痴,也就是洞察力、爱、仁慈、慷慨及不执着的行为都是善的。这些行为不但会带来好结果,实践的过程也有助于净化我们的心。这些行为之所以有助于心的转化,是因为它们和佛性相关,所以非常重要。这些不是教条,并不是佛陀在两千五百年前忽然认定瞋对摩揭陀国(译注:位于中印度,首都为王舍城,是佛陀最常说法之处)有害,而瞋在今天却是对的。这是永恒的真理。

 

在刚才的休息时间,我读到一本女性主义佛教徒写的散文,近来似乎有许多这类的文章。我只随意看了一下,并没有连贯地阅读,但是最使我震惊的是文章里隐含的愤怒。事实上,其中就有一篇文章专为愤怒辩护,它坚持女性有权利愤怒,她们应该愤怒,不应该说她们发怒是错误的。这篇文章表示,愤怒是一种非常清晰又有力量的情绪,它能够驱使人们去做伟大的事情,并克服许多邪恶。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是:愤怒不是负面的情绪,如果试图将愤怒转化为爱,将带来反作用,尤其对女性更是如此。根据这种想法,那么男人就不应该愤怒,因为他们已经够愤怒了,不是吗?他们是污秽、残暴、可怕的生物,只有女性有权利愤怒。

 

这让我想到,如果我们的行为是出于愤怒,我们只会经验到更多的愤怒。佛陀说:“恨不能止恨,只有爱和无恨能止恨。”因为你如果发怒,不论理由多么正当,不论对象是谁,都会激发对方隐藏的巨大愤怒,也就是说,不论当时情况看来多么正当,你只会得到更多的对抗。这是很明显的,一切愤怒,不论理由多么正当、正义、神圣,都来自相同的源头,那就是反感、厌恶、仇恨,不论表现出来的是暴力还是非暴力,都还是愤怒。所以,不论理由多么“正当”,愤怒永远不能导向和平、爱、妥协。

 

许多女性主义者对男性感到愤怒,她们视男性为庞大、恶劣、狠毒的迫害者。但是你如果到东方,当地的女性处于顺从的地位,你将发现,女人婚后住在夫家,害怕的是婆婆和小姑,而不是男人。所以,我们应该怪谁呢?当我住在拉乎尔,那些女尼的确处于绝对服从的状况,但她们并不是只对比丘服从,真正使她们顺服的,其实是其他女尼。谁应该是我们愤怒的对象呢?如果我们对男人和女人都感到愤怒,那么对所有人都将感到愤怒,接下来呢?谁是罪魁祸首?这是没完没了的事。

 

我们总是能替自己的愤怒找到“正当理由”,但问题不在外面的事物,虽然这也是我们要练习处理的,真正的问题来自潜伏于内心的愤怒,只等待一个理由来爆发。由于我们是佛教徒,所以要找到良好正当的理由来发怒,以使我们感到正义和满足,当然,借口总是找得到,而这些借口就会造成轮回。

 

真正的问题,出在我们的负面态度,这才是我们必须处理的。佛陀处理过许多战争、世仇的部族和冲突,他调停、劝解,给予人们能接受的建议,他做这些,是出于全然的智慧和爱心。我想告诉你们,负面情绪永远是负面情绪,不论我们给它多么正当的理由,对于这种情绪,我们必须在内心做自我检验。

 

许多人会问:如何消除愤怒?因为它是一种不舒服的感觉。我们不喜欢愤怒、仇恨的感觉,但是从没有人问我:“怎么应付欲望和贪心?”贪心、欲望和无明,会使我们困在轮回中。但是西方世界并不会真的把贪心和欲望当成负面情绪,如果我们没有欲望,消费社会怎么存在呢?一般而言,欲望被视为是正面的,尤其当你能满足欲望时,欲望被视为一种动力,促使人们上街愈买愈多,使经济持续发展。这就是背后的想法。

 

在一部巴利经典中,佛陀说瞋的业力比贪严重八倍,但是瞋比较容易消除。贪的业力比较不严重,因为不会直接伤害他人,但是贪非常难根除,因为没有人认为贪是个问题。只要处于合理的范围之内,我们喜欢保持点贪心。这很好啊,我们需要好衣服、美食、华屋,我们的感官要刺激,我们总觉得如果对一切都不执着,就会变成冷漠、枯竭、无趣的人,所以,我们不是很想扑灭自己的欲望。

 

西藏地区的康周仁波切曾说,如果对西方听众说某些字眼,就会触动所有人的按钮,她喜欢说这些字眼,然后观看反应,其中一个字跟是“投降”,另一个是“放弃”。当她说“我们必须放弃”,所有人都畏缩起来,而且每个人都会问:“我们必须放弃什么?必须舍掉什么?”出离是修行道路上一个主要的阶段,出离不见得就是放弃你的家和家人像佛陀一样出家,出家并不是出离的唯一形式。我想,从许多角度看,心的出离更加困难。放弃自己所珍惜的(即使是无益的)意识形态,活在当下,而不被自己的记忆、期望、绮思、巧妙的盘算所攫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切都很难放弃,即使有些人看起来生活得非常简单(其实很少人这样),他们经常还是活在非常奢华的内心世界中。这是我的经验之谈。不执着于任何事情是很不容易的,特别是不执着于“我”这个意象,我们必须慢慢学习才能放掉这一切。

 

这就是禅坐的意义,你单纯地坐着,身体不动,不说话,不去管心,只活在当下。愿我们不再大做白日梦,愿我们坐在空灵和绝对单纯的境界中,这是终极的出离。但是我们可能会坐着回想蜜月或假期的美好,或是猜想下周将要发生什么,或是想午餐的内容,我们可能只是坐着,没有人知道你在想什么。我们现在都坐在这里,看来像一群小阿罗汉,只要身体和言语都被控制,没有人知道你心里在想什么,是不是?但是我们要放弃心的游戏,只静坐在广大和清明的境界中,这是最大的出离。心是极度贪婪的,它不只贪求外在的享乐,同时贪求内心的舒适,而后者更难放弃。但是如果我们做得到,自然会进入一种开放、简单和清明的境界而觉悟,因为我们终于对治了所有负面态度的根源—一我们的无明。

 

这种与生俱来的无明,不是透过学习就能消除的。学习、思考和尝试了解它当然是好事,对于缺乏佛教背景的西方人士尤其必要。我们当然需要透过研读以了解佛所说的法,否则我们将以自已的观念来诠释它,而且会改变这些教导以适应自己的心理状态。我们必须阅读、研习、了解,这是非常重要的。“佛陀真正说了些什么?佛陀的本意是什么?”只是了解这个问题,还是无法驱除我们的无明,因为无明不是知识上的无知,它属于头脑(mind)的层次,它渗透头脑(mind),所以我们的思想形态也是无明的。由于潜藏的原因极深,所以,阅读、思考和讨论虽然有助于除去表层的无明,但是无法影响潜藏的无明。这就是你们都坐在这里的原因,因为你们知道,探触无明深根的唯一方法,就是和心性连结,以此发现我们的真面貌,换句话说,就是揭露我们的佛性。

 

昨天当我抵达时,禅师正在谈论外面那棵大橡树。他说,有人告诉他,树根的深度和我们所看到的地面上的树干高度一样。我当时想:“这真是对无明的一个隐喻。”树木在地面上是这种高度,如果我们从根部砍掉它,就没有这棵无明树了,表面看来,这棵树似乎不见了,所有无明都消失了。西方人非常用功,似乎知道许多事情,我们能做各种演讲,读一个佛学博士,但是我们如果只做这些事,埋藏的树根仍保持不动。从佛教徒的观点来看,树根会继续生长为新树,还可能因为它被修剪过,而冒出更多树叶。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直达深处,拔掉深得难以置信的无明深根。唯一的办法,就是对心性有确切的了悟。只有一次了悟经验是不够的,这只是开始。我的上师总是告诉我,一旦你证得了心性,就是修道的开始,才可以开始禅修。现在有些人对心性稍有了悟,就以为自已开悟了,他们开始写书,设立佛教中心等等。但是这种经验真的只是一个开始。

 

除非我们在一天二十四小时内,每分钟不间断地和无所不知的心性连结,否则都不算完全开悟。因此,菩萨也分成许多等级。我们的任务是对治自己的无明,同时,我们平日不但要随时保持觉知,并且要有洞察力。我们必须洞察每个身、语、意造作背后的真正动机,若发现心有恶念,就把它放掉。我们只是觉察并接受恶念,不要否认,不要和恶念起冲突,看见、认出是恶念,然后放下,但要鼓励并喜爱善念。就这样,按部就班地,我们得以净化自己的心。

 


《雪洞:喜马拉雅山上的悟道历程》全集


密海寻珍记(代序)《藏密大圆满法选集》


第一章 西方女瑜伽士《心湖上的倒影:给实修者的指导》


《寻访终南隐士》全集


修证心得:2 闭关发愿与内景展现 《青衣江道长问答录》


关于闭关1:冈地珠固的菩提心


关于闭关2:噶玛罗卓 三年三月三周又三天


关于闭关3:德谦喇嘛的闭关收获


关于闭关4、5:苏南喇嘛:找到心灵的安宁 堪布旺嘉:菩提心是根本


关于闭关6、7:实修和理论哪个更重要?堪布依喜嘉强调基础功夫


关于闭关8:八十岁仍在修行的科卡


《甚深内义》全集


《藏密心要十讲》全集


敦珠仁波切对大圆满禅修的私人指导


修持大圆满心髓彻却、脱噶之体验(附:根造上师简传)


“在一个寂静的地方,放下一切来禅修,长期苦修,才会证悟”  ——明色堪布殊胜教诫开示录


《八万四千问》全集  宗萨仁波切


藏传佛教知识简介1:藏地最早的教派--宁玛派


藏传佛教知识简介2:萨迦派


藏传佛教知识简介3:玛尔巴尊者和密勒日巴尊者


藏传佛教知识简介4:噶举派的形成|“红帽系”huo•佛•系统


藏传佛教知识简介5:格鲁派的创始人宗喀巴尊者


藏传佛教知识简介6:宗喀巴师徒三尊


藏传佛教知识简介7:活佛转世制度


藏传佛教知识简介8:藏传佛教的论著 ▎经论的修习


关于密宗道教来源的讨论


先修禅还是先修密?~南师故事一则


《宗喀巴大师应化因缘集》全集



基督教隐士:装饰性的隐士 《隐士:透视孤独》


基督教隐士:俄罗斯的“灵性导师” 4 安布罗斯(Ambrose)


基督教隐士:俄罗斯的“灵性导师” 3 马卡里乌斯(Macarius)(下)


基督教隐士:俄罗斯的“灵性导师” 3 马卡里乌斯(Macarius)  (上)


基督教隐士:俄罗斯的“灵性导师” 2——莱奥尼德(Leonid)


基督教隐士:俄罗斯的“灵性导师”  1—— 圣山 ▎俄罗斯的隐士 ▎第一位灵性导师 ▎小隐修团 ▎圣母进堂小修道院


基督教隐士:沙漠圣父 箴言录 (9)同情心


基督教隐士:沙漠圣父 箴言录 (8)明辨


基督教隐士:沙漠圣父 箴言录 (7)关于 骄傲|谦卑


基督教隐士:沙漠圣父 箴言录 (6)关于 “顺服”|“虚荣心”


基督教隐士:沙漠圣父 箴言录 (5) 关于 “禁食”“贫穷”


基督教隐士:沙漠圣父 箴言录 (4)


基督教隐士:沙漠圣父 箴言录 (3)


基督教隐士:沙漠圣父 箴言录 (2)


基督教隐士:沙漠圣父 箴言录 (1)




*          *




Sant Mat 常用词汇简释 (一 )


实修技巧严选 合集(一)


灵性故事严选 合集一


实修理论严选 合集(一)


Sant Mat 灵性导师主题教言 汇集(一)


《卡比尔诗选》全集


圣•给乐葩•辛格•马哈拉吉 故事集(一)


圣•给乐葩•辛格•马哈拉吉(视频) 故事集(二)


圣.给乐葩.辛格(Sant Kirpal Singh)开示 精华录(一)


《晨间谈话》全集


《巴巴.吉传》全集 附:巴巴•吉故事三则


《明师》《生命的轮回》《死亡之谜》《人 !认识你自己》全集


《修行的完美七要》《生命的桂冠——瑜伽研究》全集


《灵性的芬芳》《素食人生》《神秘主义的秘密》全集


《圣·瑞金德·辛格语录》《灵性渴望》《神圣的灵光》《灵性珍珠-致开悟的生命》全集


《圣.瑞金德.辛格的教理》《挚爱之所》《通过冥想赋予灵魂力量》


Sant Mat 关于 证知 教导汇集


巴巴.萨万.辛格:关于Sant Mat 的净土思想(1-5)


圣者的哲学 (上)


圣者的哲学 (下)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光明体 教导汇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专注 教导汇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境域 灵境 教导汇集


┅┅


《超脱-跟随瑜伽大师尤迦南达去修行》全集


重发:《一个瑜伽行者的自传》全集


《与尤迦南达的对话》(全集)


来自苏非的教导(一)


来自苏非的教导(二)


苏非的故事(一)


《鲁米诗选:爱的火焰》全集


《鲁米:在春天走进果园》全集


┅┅


那些实修者必须知道的专业理论知识(一)


《体光老和尚开示录》《广钦老和尚开示录》《静老说的话》全集


《坐禅》《坐禅问答录》全集


《缁门崇行录浅述》


《禅宗六祖与中国理学》《禅话》《南禅七日》全集


《花出青嶂》选章  《和颜爱语》全集


禅宗资料汇总(一) 《定慧初修》全集


《禅海微澜》《恒河大手印》《佛法修证心要问答集》全集


《宣隆大师传》《觉知生命的七封信》《南师所讲呼吸法门精要》全集


《天台宗纲要》《南怀瑾老师“静坐问答录”》《印顺导师与学员意味深长的对话》


《略论明心见性》《证悟与神通》《成佛的诀窍》《参禅日记》


《念佛如何得到一心不乱》《禅观正脉研究(白骨观)》《圆觉经略说》全集


《唯识与中观》全集


《竹窗随笔》全集一  《金刚经说什么》全集


《七十空性论》今诠  ▎《心经》略说  ▎《楞严经》解读


┅┅


《大师在喜马拉雅山》全集


美赫巴巴的故事(一)


《寿命是自己一点一滴努力来的》&补遗篇(全集)


日本禅宗故事 (全集)▏有禅意的小故事(全集)


《海奥华预言》《 地球守护者》《看见真相的男孩》全集


《死亡好过一切》《去过天堂90分钟》 《再活一次,和人生温柔相拥》《我有死亡经验》


《影尘回忆录》《来果禅师自行录》《憨山大师的一生》《金山活佛》《虚云老和尚见闻事略》


《纯印老人故事》《心定和尚讲故事》《辨喜尊者传记》《回忆苏格拉底》《灵性故事合集》一


濒死体验(NDE) 濒死经历案例汇集 (一)


《死亡九分钟》 全集  《生命不死---精神科医师的前世治疗报告》 全集


《阅微草堂笔记》 全集一


《阅微草堂笔记》 全集二


《入门-古埃及女祭司的灵魂旅程》 全集


阿米三部曲:《阿米1:星星的小孩》《阿米2:宇宙之心》《阿米3:爱的文明》全集


《空谷幽兰》全集


《禅的行囊》全集


《寻访终南隐士》全集


《密勒日巴尊者传》全集


濒死体验:《天堂的证据》全集


日本百岁老人的智慧:《活好:我这样活到105岁》全集


《宗喀巴大师应化因缘集》全集


《八万四千问》全集 宗萨仁波切


《藏密心要十讲》全集


《甚深内义》全集


《灵心小史》全集


┅┅


《从修炼的角度讲述一切神秘现象的原理》全集


《老子他说》(全集)


《丹道修炼问答》《修真内景谈》《天仙金丹心法》《心法相映——丹道心悟卅年》全集


《陈撄宁仙学大义》《学仙必成》《邱祖秘传大丹直指》校注《余之求道经过--陈撄宁点评版》


《我说参同契》全集(上)


《我说参同契》全集(下)


《道家修真图详解》《黄庭经讲义》《陈老“所谓口诀不轻传”的原因》《口诀钩玄录》全集


《丹道见闻录》《庄子现代版》全集《丹道法诀十二讲》


《青衣江道长问答录》精华录(一)


《青衣江道长问答录》精华录(二)


《青衣江道长问答录》精华录(三)


《方术纪异》全集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m.santmat.biz/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音流瑜伽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